“心理上的抑郁状态,并非大众认知中的心情很差,心情不好,更多的表现为低落、焦虑、缺乏兴趣和活力,缺乏情绪反馈能力,试图用积极的方式去调动她,反而会加重压力。”
“患者很容易因为无法对正向情绪产生对应的反馈,从而产生愧疚感,解离状态是她比较常用的一种心理保护机制,在面对极端压力、创伤或不可接受的情境时,个体的意识、感知、记忆或身份出现临时分离,在这个时候强行要求她用第一人身份开展沟通,就是在破坏这种保护机制,情况可能会变得更糟。”
“即使,你是在关心她。”
周遇想到了什么,捏紧指节。
难怪他做得越多,靠得越近,陈茉越是应激,越是想要分手。
被告知这一点之后,周遇反而没那么紧张了。
“我明白了。”
“在能做到的情况下,多陪伴就可以了。”咨询师又说,“如果可以的话,尽量坦诚。”
“坦诚……”周遇有点疑问,“那会不会伤害到她?”
咨询师笑了笑:“她是不是很喜欢问为什么?”
“嗯。”
“那就是了,对她来说,理性大于感受,就现阶段而言,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比获得一个安抚的态度可能更重要。”
“那会不会激化矛盾?”
“不被激化的矛盾也不会凭空消失。”
“我明白了。”周遇再次说。
周遇出来找到陈茉的时候,她正靠着栏杆望着远处的湖水发呆,周遇用指尖碰了碰她的胳膊,陈茉回过神来:“咨询师找你说了什么?”
“好像也没什么,让我和你多聊天。”
“哦。”
陈茉没有再追问,一边想事情一边跟着周遇上了车,从刚才到现在,她就一直在想咨询师提出的那个问题,让她陷入沉默然后不得不转移话题的那个问题。
“想要得到,就必须付出。”
“你确定吗?”
不确定。
其实她并不确定。
这个世界上存在不付出就能得到的东西吗?
其实是存在的,当然存在,只是和她通通无关。
就比如说,财富和地位,有些人不用付出就能得到,因为生来就有,但是陈茉没有。
首先陈家当然算不上什么有钱人,其次这二十几年来,陈庆都不断不断地说:“我供你吃喝,不是为了让你讲感觉,为了让你气我的!”
所以作为一个曾经的孩子,陈茉得到养育的条件是——必须听话。
又比如说,关心和爱,或许也有一些人能不用付出就能得到,但是陈茉不认为自己是这样。
通常都说最无私的爱来自于父母,显然陈家父母不属于这种情况,如果连父母都达不到无条件的爱,那么陈茉更没有底气去要求他人。
无论是友情和爱情,都处在某一种交换原则当中——我有利于你,你有利于我,因此我们的关系才能继续下去。
和夏莉是这样,和周遇是这样,和陌生的咨询师也是这样。
一旦自我觉察无法再向他人提供利处,陈茉就会认为这份关系迟早会走到尽头,而如果要走到尽头,那么就赶紧抢先一步退出,以免受到伤害,这是一种下意识自我保护机制。
所以陈茉会在无法向夏莉提供倾听和情绪价值时主动远离,会在认为自己变得不再有趣和开朗之后向周遇提出分手,会非常在意自己的访谈产出对咨询师的研究项目有没有用处,这一切都基于同一个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