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日照小说>净界法师开示楞严咒 > 第三讲(第2页)

第三讲(第2页)

也就是说,一个菩萨,一定要怎么样呢?无诤三昧!就是说,我们改变不了外面的环境(讲实在话,你改变不了的),你一定要能够跟他和平共处,他弄他的,你讲你的,你们两个互不障碍。当然你内心当中要有法空智,观察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。如梦如幻当中,一个菩萨云何应住、云何降伏其心呢?其实我们的生命——从法空的观念来看——生命不是追求圆满。有很多人追求圆满的生命,那你一辈子活得很痛苦,因为你根本找不到圆满的生命。你只要从空性出来,你只要面对人事,人事就是一种差别。生命不是追求圆满的,是追求它的平衡点,找到你的定位,做你该做的事,试着跟外在的人事和平共处,因为你改变不了别人。所以古人常说,山不转水转。山一定不会转的,水转。所以这个无诤三昧很重要,一个菩萨你要行菩萨道,基本上第一个条件,化解对立,安住无诤三昧。你一定要让不同的人事和平共处,否则你不可能成就一个“大”字——广大。做不了!《金刚经》讲到无诤三昧时讲了很多,它主要就是破除我相人相的对立,让菩萨的功德更加的圆满。这是须菩提的特色。

优波尼沙陀等。优波尼沙陀翻成中文叫作尘性,灰尘的尘,佛性的性。这个名字是佛陀给他取的。因为他本身在因地的时候,是观察色身不净。优波尼沙陀在因地的时候淫欲心很重,所以佛陀叫他观不净。观不净的时候,他先观他的色身:那个血肉是脓血屎尿,慢慢地这些脓血屎尿长出很多很多的虫,这个虫就把他的肉慢慢的吃掉了,最后他的身体变一堆白骨。变白骨以后,慢慢时间久了,白骨就变成了灰。风一吹这个灰就消失掉了。他观察他的色身,从不净相而变成白骨,最后还归于虚空。因而得到很重要的觉悟,他觉得整个色尘的本性是空寂的,从这个地方而成就了无学道。所以“如来印我名尼沙陀”,佛陀就给他一个名字叫尼沙陀,就是他在因地的时候,是从“色尘的本性是空”而成就阿罗汉的,叫作尘性。“等”。那个“等”就指很多很多的上座,也不能全部列出,只能够列出六个,当作整个与会声闻众的代表。

这是说明参加《楞严经》法会的声闻众。

丁二、缘觉众

我们看,丁二的缘觉众。

我们一般讲三乘的圣众。三乘: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小乘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声闻,他是思惟四谛法门。缘觉乘,我们一般叫中乘。为什么叫“中乘”呢?因为他在思惟的时候,是思惟十二因缘。他整个修学,是观察他这一念心:因为无明、因为自己的妄想,然后产生了行、产生妄动,妄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,由这个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。假设无明灭,则行灭。假设他的妄想消失了以后,他的生死的业力就消失,果报就消失。所以他从十二因缘的顺逆二门的观察而成就了无学位,所以他的智慧就更高了。这个叫作中乘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看经文:

复有无量辟支无学,并其初心,同来佛所。属诸比丘,休夏自恣。

除了前面的声闻众以外,还有无量无边的所谓的辟支。辟支,我们称辟支佛,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:第一个意思叫缘觉,就是他生长在有佛陀出世的地方,听闻十二因缘,经过十二因缘顺逆二门的观察而解脱了生死。第二个是独觉,独觉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。因为禅定的关系,他出定以后看到了外在的自然界,所谓的“春观百华开,秋睹黄叶落”,就是看到了整个大自然的变化:春天因为温暖的空气,而促使了百华盛开;秋天因为干燥的关系,百华凋落。他就知道整个人生是生灭变化的,外境是生灭变化的。他也看到他的色身是生灭变化的。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: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环境,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在变的。他从变化当中,就悟到了我空的真理,从这个地方而成就解脱。这个是独觉。他完全没有听佛陀的说法,这个人智慧特别的高。

因为辟支佛本身他是从一念无明的“无生”而悟入了空性,所以他本身不像阿罗汉有分位。阿罗汉观察“知苦断集、慕灭修道”,所以他有安立所谓的四果四向的阶位。但是缘觉乘他直接观一念的无明,当下无生,这个时候整个十二因缘就消灭了。所以他的阶位,要么初心,要么无学,他的过程当中没有分位。因此辟支佛来到这个地方,只有两种人:已经断除见思惑的无学位,跟初心的凡夫。古德注解说:这个无学位,应该就是所谓的师长,初心就是跟着无学圣人来修学十二因缘的那些弟子们。这些辟支佛应该都是出家众,包括了他的师长跟弟子都一同来到室罗筏城的只桓精舍。

他们来的目的是干什么呢?“属诸比丘,休夏自恣”。这个时候他必须要附属比丘的僧团,在结夏安居圆满的时候,来参加这个自恣的羯磨仪式。因为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号,包括声闻众、缘觉众,只要是出家众都要参加自恣。他们平常是住在各地各方修学,这个时候都一时回到佛陀的地方,开始参加自恣。是这个因缘而来的。

丁三、菩萨众分二:戊一、夏终时集。戊二、闻音远集。

我们看第三段的菩萨众。菩萨众当中分两段:第一个,夏终时集;第二个,闻音远集。我们解释一下。

这些菩萨众,从经文来看是两个情况:第一个是出家的菩萨,受了比丘戒的菩萨;另一个是属于在家的菩萨。“夏终时集”,是指出家的菩萨,在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,他们也从十方来集会,参加自恣的法会。“闻音远集”是指的那些在家的菩萨,因为佛陀说法的缘故,也过来参加。

戊一、夏终时集

【第三讲:图一见评论区】

我们先看第一段,夏终时集。这个地方有三小段:菩萨求法、如来妙应、会众受益。先看第一小段:

十方菩萨,谘决心疑。钦奉慈严,将求密义。

这些从十方来的出家菩萨,也来到了只桓精舍。他们的目的,除了参加自恣以外,还有另外一个,就是要“谘决心疑”。“谘”就是请求,请求佛陀来决断心中的疑惑。因为菩萨经过九旬的用功,心中有一些疑惑,这个时候就“钦奉”——以一种恭敬的心,来侍奉慈悲跟威严的佛陀。“慈严”是指佛陀表现出来的,是威爱兼抱折摄具足的。以恭敬心来侍奉慈悲跟严肃都具足的佛陀。他的目的是希望佛陀来讲解大乘不可了知的深妙义理。所以这些菩萨来到这个地方,也不完全只是自恣,还请求佛陀说大乘的妙法,有求法的意思。我们看

下一小段:

即时如来敷座宴安,为诸会中宣示深奥。

这个时候,佛陀答应了这些菩萨的要求。佛陀就“敷座宴安”。佛陀说法,基本上是采取坐姿的,佛陀很少是站着说法。所以他就敷座——就展开他的坐具,就是我们出家众的尼师坛,把它展开来,来保护三衣的。宴安就是佛陀很安定的坐在坐具上面,为这些三乘的圣众来宣示大乘深奥的义理。

这个“宣示深奥”,蕅益大师有很多很多的挥,我们简单讲一下。

其实这个“深奥”的道理,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“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”。我们简单地讲一下:

所谓的三谛理就是一境三谛,或者讲从一境三谛当中开展出一心三观——空假中三观。我们菩萨在修学的时候,经常会落入空跟有的矛盾。我们不能够一辈子修空观,不可以!因为这样会断失大悲心。但是你一路地修有,你就会心很躁动,因为你一直在因缘法中活动,虽然修习很大的福报,但是你的心——弟子心不安。所以我们到底是要从假入空,还是从空出假,这个空有之间的平衡很困难。佛陀告诉我们说,其实我们这一念心,当下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我们这一念心的真相是“一念心”。说,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?就是你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。即空,就表示它不变的体性。即假,就是它有随缘的作用。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,它就现出人天果报;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,它就随缘显现三恶道的果报。它当下即假,它不跟你客气的。空跟假是保持平衡的、同时存在的,叫即中。所以佛陀就宣示我们这一念心,每一个人的心都是即空即假即中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这个深妙的道理其实是把后面的整个经典的三卷半,作出一个纲要的说明。当然这也是因为应了前面的菩萨的启请。

我们看第三小段,会众受益:

法筵清众,得未曾有。

这个时候在整个法筵当中(大家等于是以法为食,叫法筵),菩萨们听到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以后,就非常地欢喜,因为他听到了未曾有的真理。这个地方我们要讲一下:

菩萨请示的我们这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,是很深奥的,佛陀当时当然是为整个包括声闻、辟支佛、菩萨,为三乘的圣众来开演,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上说,这个时候真正受用的只有菩萨,声闻跟缘觉在座根本就听不懂,因为他们习惯安住在空性,他们不能够在空中随时显现妙有。没办法,他没办法即空即假即中,做不到。所以在这个时候,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。前面的凡夫跟二乘人怎么办呢?必须要阿难尊者示现堕落,请佛陀开演楞严王大定的法门,佛陀详细地破妄显真,再开显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。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,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于凡夫是后面才受益。这个时候菩萨已经受益了,利根人他能够在简略的法当中就得到受益。

戊二、闻音远集

我们看第二段:闻音远集。

前面是出家的菩萨。这里说明这些在家的菩萨,听到佛陀的音声,也从远方来集会了。我们看经文:

迦陵仙音,遍十方界。恒沙菩萨,来聚道场,文殊师利而为上。

佛陀在开演深奥义理的时候,他的声音有两个特色:第一个特色就像迦陵频伽这种鸟类,非常的美妙悦耳;第二个特色,他的音声就像仙人一样的音乐,非常的清净无染,听了以后感到非常的寂静。所以佛陀的音声,一方面美妙,一方面清净。这是讲它的本质。它的量呢?是“遍十方界”。佛陀在宣说重要法门的时候,他可以用他的神通力,使令他的声音不会减少。目犍连尊者有一次测佛的音声,以神通力飞到了三千大千世界以外,听到佛陀的声音还是一样大声。所以佛陀的声音能够“遍十方界”。这个时候,犹如恒河沙的这些在家菩萨,听到这个音声,都知道佛陀即将要开演无上甚深微妙法,所以也就赶快来到了只桓精舍。这当中以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。

这个地方是说明:整个参加《楞严经》法会的这些三乘的圣众,包括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种都到齐了,都准备来聆听佛陀的楞严王大教。

喜欢净界法师【楞严王三昧】要义请大家收藏:dududu净界法师【楞严王三昧】要义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