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日照小说>净界法师讲楞严经63 > 第三十七讲(第1页)

第三十七讲(第1页)
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页。子五,明身识界即藏性。

当我们在修学楞严王三昧的时候,它对我们身心世界最大的一个作用,简单地讲就是破障,破除我们身心世界的障碍。这一点,我们从本经的序分乃至于正宗分可以看得出来。你看序分,是阿难尊者遇到摩登伽女的灾难而请佛开示圆顿止观的法门;到了正宗分的二十五圆通,乃至于整个五阴魔境,佛陀都是着眼在破障的法门。

本经的破障,其实是有三个障碍要破除的:第一个是烦恼障,第二个是业障,第三个是鬼神障。烦恼障跟业障是属于我们内心的障碍,鬼神障是属于外在的障碍。外障是比较容易破的,本经是用持楞严咒,以诵持神咒来破除鬼神障。其实它的重点还是在破除内障,因为本经的内涵意思是说“内魔不起,外魔不生”,所以内心的烦恼是根本。

这个破障的意义,比方说,我们今天开一部车子要到高山去,虽然我们这个车子的力量很大,方向也很正确,但是这个道路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石头,你就开不过去了,你最后只好无功而返。我们在整个大乘的菩提道当中,虽然我们内心有很强烈的菩提心,也拥有一个正确的法门,但是当我们身心产生障碍,如果我们不知破障法门,可能就是前功尽弃,乃至于堕入天魔外道,最后就失掉了菩萨种性。所以这个破障法门是极度的重要。

从本经的学习,我们可以知道,当我们心中产生强大的烦恼或者重大的业障现前的时候应该怎么办。我问你,你怎么办?你说你念佛,你说你持咒,其实这都是表面的对治。从本经的学习我们知道,当你认为身心状况不对的时候,最好的方式就是正念真如,通过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,赶快把心带回家。也就是说,当我们障碍现前的时候,最怕的就是在障碍过程当中产生迷惑颠倒,产生坚固的执着,然后产生身心的乱动,那就完了。

所以,本经的意思就是说,你障碍现前的时候,记住:不要乱动!为什么不要乱动呢?你就是不能取着。那么怎么能够不取着呢?你就是要有智慧的观照,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。所以,当我们业障现前的时候、烦恼现前的时候,你安住在不迷不取不动,你可以把所有的障碍降到最低,那个暴风雨能够把它降到最低。这个时候,我们知道烦恼障、业障是生灭法。烦恼障跟业障有一个最大的天敌,就是时间,它熬不过你的时间。你只要不动,它很快就消失掉。所以,我们修行最大的忌讳就是乱动,盲目的乱动。那为什么盲目乱动呢?因为你没有智慧。所以我们不断地学习本经来加强自己的观照,使令我们达到不迷不取不动。这养兵千日,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用得到。你可能临终的时候哪一个烦恼现前,因为你《楞严经》的不迷不取不动而把你保护住了。所以我们的确是要在平常加强这个不迷不取不动的能量,这一点是很重要的。

子五、明身识界即藏性分三:丑一、总标三界;丑二、妄相无体;丑三、结妄归真

【图一】

好,我们看子五,明身识界即藏性。

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说明,当我们依止内在的身根去攀缘外在的触尘,而产生一个身体的了别功能,叫作身识。当然,身识的了别是刹那刹那生灭的,它事相是生灭的,但是它的本性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。“相妄性真”就讲这个道理。我们不要被相状所迷惑,一定要安住在它的体性,你才能够不乱动的。

丑一、总标三界

我们看经文。

阿难!又汝所明“身触为缘,生于身识”,此识为复因身所生,以身为界?因触所生,以触为界?

这个地方“总标三界”,就是根尘识三界。佛陀招呼阿难说,又如你阿难过去所能明了的道理,说是我们依止内在的身根来碰撞外在的触尘,这个根尘的因缘作用就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身识,我们感觉到一种冷热涩滑的感受。那当然,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身识。其实佛陀对这个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,就是身识的产生基本上是不自生也不他生,而是因缘所生的,就是我们前面说的“一切浮尘诸幻化相”。他把这种浮尘的幻妄相的生起已经讲得很清楚了。

但是,对我们业障凡夫有必要再详细地开显,让它更加明白。佛陀就说了,这个身识到底是从哪里而来。你从什么地方来?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对身体接触的一种感受跟了别呢?佛陀是用假设的方式,就是假设这个身识不是因缘所生,它是有自性的。有自性的话,它就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。假设我们说,它是身根所生,从身根而来,那么它就应该以身根来当作它的界限。身根到哪里,它就应该跟到哪里,它以身根为界限。或者说,是以外在的触尘所生,那么就以外在的触尘为它的根本,以它为界限。提出两个问,来带动这段经文的一个总标。

丑二、妄相无体分三:寅一、非因身生;寅二、非因触生;寅三、非因共生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我们看它的别释。佛陀要告诉我们去观察,其实这种身识的了别的妄相,相状是有,但是它体性是空的,妄相无体。

寅一、非因身生

先看第一段。

阿难!若因身生,必无合离二觉观缘,身何所识?

这一段是说明它不是自生,不是身根所生。说,假若这个身识是有自性的,而这个自性是从身根所生——这个身识是从身根所生,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。事实上的情况,如果没有合离两种的触缘(什么叫合呢?就是冷热涩滑跟我们身体相合;离,就是冷热涩滑的因缘跟身体相分离),那么身为一个触尘,如果没有跟我们作一种合离的作用,来当作我们身根所观的一个境,那么我们的身识怎么能够生起了别作用呢?没有冷热涩滑这种合离的触尘的作用来产生我们身根的觉观,我们又怎么能够产生身识呢?这个是不合实际道理的。所以说,身识是从身根所生,这个是不能建立的。不是自生。

寅二、非因触生

我们再看第二段,非他生。

若因触生,必无汝身,谁有非身知合离者?

说是这个身识是单独从触尘所生,但实际上,假设没有我们身根的这种取境明了的作用,那么世界上又有谁能够不需要身根的明了,而能够去了别外在触尘这个合离状态呢?你说这一阵风吹过来很冷。你连身体都没有,你怎么会知道很冷呢?你一定要有一个身根在这个地方,然后,有风吹,跟你的身体一接触,你才感觉到很冷。所以,没有身根的取境明了,光有触尘是不能构成身识的。这个从实际的生活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出来。所以“他”也不能生。

寅三、非因共生

我们看共生。

阿难!物不触知,身知有触;知身即触,知触即身;即触非身,即身非触;身触二相,元无处所,合身即为身自体性,离身即是虚空等相,内外不成,中云何立?中不复立,内外性空,则汝识生从谁立界?

这段经文有点难,有点深,诸位要好好地听。这一段是破根尘共生。那么它破是两段。第一段先说明所生的识是没有兼带的。什么叫没有兼带呢?你往下看就知道了。

佛说,阿难,“物不触知,身知有触。”这是第一段的一个总标。说“物”,外在的物质是不能离开身体而有触知的功能,单单只有外境不能构成触知,必须假借外境跟身根的两种的作用,才能产生触知。这一段经文先把触知作个基本定义,说,为什么我们会感受到冷、感觉到热呢?必须有两个法交互作用,不能一个,也不可以有三个,三个也不行。就是根尘识只能够有两个,要么根跟尘,要么根跟识,不能有三个,也不是有一个,只有两个。所以触这个作用是两个法的交互作用,这一点先把它按定。

这以下就说明,正式破根尘共生的道理。

说“知身即触,知触即身”。先我们把“知”这个字抓出来,这个“知”就是身识,是我们身体对冷热涩滑的一种了别功能,叫作知。

先看第一段“知身即触”。当我们的身识去了别身根的时候,这了别的功能是由触尘所生;反过来,当我们的身识去了别触尘的时候,那么这个了别的功能却是由身根所生。

我们举一个例子。比如说,你现在身体在这个地方,你身体当中有一个识的了别,你现在要注意你的身体会感到冷、感到热,你那个信息从哪里来?一定是从外境来。你感到很冷,你一定注意到有风吹。所以“知身即触”,你能够知道你身体的冷热,一定是假借外尘的因缘。反过来,你要看外面的风大不大,你要知道外境怎么样,你从你的身体“知触即身”,你要知道这个外境、外面的空气到底是怎么样,你一定是从身体的感受去判断。所以说,当我们了知身的时候,我们是由触来引的;当我们去了知外境的触的时候,是由身根来引的。所以我们不可能识跟身跟触同时作用,不可能。你要么跟身根在一起,要么跟触在一起。

所以作一个总结:“即触非身,即身非触。”假设我们身识的了别是由触尘所生,那么就不能兼带身根。你去注意风,你就不可能注意身体。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冷暖,你就不可能去注意外面的风,这很正常,所以“即身非触”。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时候,你的了别识去注意身根的时候,就不能兼带触。

这第一段也就是说,你说识是根尘所生,但事实上,识在产生作用的时候不能跟根尘共同存在。它要么跟根活动,要么跟尘活动。根跟尘都不能在一起了,它们两个怎么共生呢?它不兼带嘛!识要么跟根活动,要么跟尘活动,它不可能同时跟根尘活动。所以说,它既然不可能兼带地跟根尘活动,它们两个就不可能在一起。不可能在一起,当然不可能共生。道理是这样子。所以“即身非触,即触非身”。这是第一个理由。

第二个理由就比较容易了解了,叫“能生无决定”。就是说,能生的根尘,其实它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。你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,怎么能够共生呢?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我们看,“身触二相,元无处所。”这是一个总标。就是说内在的身根跟外在的处所,所谓的内外的处所根本就不决定。

怎么说呢?这以下说明。说是“合身即为身自体性,离身即是虚空等相”。身为一个触尘,比如说外面的冷风热风。这个冷风热风本来是外境,但是当它跟身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,它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。当风吹到你身体的时候,有了冷的感觉,那个外境的冷跟你身体的明了已经结成一体了,我们内外已经分不清楚了。所以当触跟根结合的时候,已经合为一体,没有内外的分别。只有当这个触(风)离开身体的时候,回归到虚空,这个时候又回归到外在的事相。所以它有时候是跟我们一体,有时候分成内外,所以说内在的身根跟外在的触尘处所根本就不决定。

身为一个能生的内外处所不决定,怎么能够产生一个中间的身识呢?你自己的处所都不决定,所以“中云何立”?怎么能够产生中间的身识呢?既然中间的身识产生不起来,你这个内根外尘也就了不可得,那么我们的身识将以谁为界呢?既然“内外性空”,那么你这个识又由内外所生,内外本身的处所也不决定,那你当然不可能生起。就算你生起,你也不可能以谁为界,因为连能生的内根跟外触这两个东西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处所。所以这个从两段来破。

丑三、结妄归真

我们看总结。

是故当知,身触为缘,生身识界,三处都无,则身与触,及身界三,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。

我们从前面知道,我们这个身体的感受基本上是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,是因缘所生。因缘所生,它的确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。“身触为缘,生身识界”,是讲因缘即假。但“三处都无”,讲因缘性空,虽然它有它的作用,但是它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,它的体性是空寂的。它们三个都是非因缘非自然,一个中道的实相。

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触,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来看,看提婆达多的事情可以看得出来。提婆达多,佛陀在讲到他个人的行为的时候,我们看阿含经的描述。阿含经的小乘经典讲提婆达多这个人是大恶人,他五逆罪犯了三个:第一个杀阿罗汉,第二个出佛身血,第三个破合和僧。所以,在阿含经里面,提婆达多等于是今生就现身堕入阿鼻地狱当中。当然,阿含经是一个小乘的思想,讲业感缘起,它是从外在的事相来论断这个人。

但是,你看大乘经典的态度就不一样,特别是《法华经》。《法华经·提婆达多品》讲到提婆达多,讲到两个重点:

第一个,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曾经有一生做大国王。他想要学大乘法门,所以他放弃了王位,到深山去,找到一个阿私陀仙人,向他礼拜,做他的侍者。结果阿私陀仙人把《法华经》的妙理传给国王。而这个阿私陀仙人是谁呢?正是提婆达多。所以提婆达多曾经做过释迦牟尼佛的老师,教导他修学《法华经》的一个老师。这第一点。

第二点,在《法华经》讲到第二个重点,就是提婆达多不但做过他的老师,还做过释迦牟尼佛增上的善知识。他示现很多恶逆的因缘,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快地成长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说,我之所以能够快地成就六波罗蜜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,完全是提婆达多的帮助。因为菩萨道,在经典上说,菩萨道只要到初地以上,魔王都不敢动他,连动都不敢动。那魔王不敢动他的话,全世界没有逆境了。所以,初地以上菩萨的那些恶因缘,都是那些高手来示现的,大权示现。我问你,你到了初地菩萨,谁敢动你?初禅以上魔王就不敢动你了,只有在欲界定的时候魔王还敢去干扰你。所以,菩萨道的后面的时候,都必须要另外一个菩萨来示现,来帮助他增上。提婆达多正是扮演释迦牟尼佛增上的一个角色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