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李承乾自己很喜欢这句话,这代表了一个名臣心中最为高尚的操守。
当然那个人可是范仲淹啊,这一点其实也并不奇怪,要不然人家怎么能成为千古名臣呢?
只是这千古名臣不好当啊。
范仲淹能千古留名,怕是起码有一小半的功劳能算在这《岳阳楼记》的头上。
毕竟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,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话,实在是理想抱负,思想境界太过于高绝。
绝非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写出来的。
在李承乾看来,能与之在思想境界上进行比拼的,怕是也只有同样是北宋之人,大思想家张载的那横渠四句了。
说实话现在李承乾忽然有一种感觉,若是自己现在在这里写的是横渠四句的话,会不会效果更好一些?
起码更简单也更加震撼。
但转念一想也就作罢,横渠四句太过于远大,在这里对这些童生说并不合适。
即便这些童生当中有一半已经考上了秀才,可秀才也不过是刚刚踏上了求学的这条路,距离真正的登堂入室还远的很呢。
李承乾不是看不起这些童生,只是觉得他们还是差距的太远,现在还远远不到能正眼看他们的程度。
尤其是那些落榜的童生,以董天旺为主,他们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,还在一厢情愿的认为,自己写的东西真的很好。
以为那狗屁不通的文采,就能成为他们站在朝堂上的资本。
对此李承乾自己仅仅只是向大声说一句!
“放屁!”
那些站在朝堂之上的大臣,注入杜如晦,魏征,房玄龄的等人,哪一个不是世间大儒,哪一个不是文采斐然?
可他们每一个也都有真本事,每一条对于国家的治国建议,都是深入肺腑,能带来深远的影响,以及极大的变革。
文采……
文采是最没用的东西,亦或者说仅仅只是一点锦上添花的东西罢了。
真想成为国之栋梁,需要的是真正的,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的学识以及独到的见解。
在李承乾看来,董天旺等人仅仅只是空有文采,他们的文章华丽犹豫,内里空洞,完全就是废话连篇,没有一丁点的作用。
这倒不是说,那些被选中的文采不好的童生,他们的文章当中就真正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。
毕竟在古代交通不便,信息闭塞,这些十六七岁,二十来岁的童生他们的知识以及对世界的了解,也都是从身边人的口中,以及那些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书本上来的。
真要说什么学识,在李承乾看来,可能还不如后世一千多年之后的小学生。
但起码他们是有这样的潜力的。
尽信书不如无书。
李承乾需要的并非是那些读死书的人。
……
“怎么样?”
李承乾看着这些童生,他们的目光依旧锁定在李承乾刚刚写完的这一篇《岳阳楼记》上。
这一篇岳阳楼记实际上应该算的上是删减版,毕竟李承乾去掉了许多不太适合出现在这个时代的东西。
他可不想让这些人看出来,这是自己抄袭别人的。
即便现在范仲俺的祖宗大概还是个单细胞,按照版权来说谁先出来这版权就是谁的,可毕竟谁也不愿意去面对别人的质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