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口碑蔓延
这几天,当唐德路过电影院的时候,还能听到从其中走出的观众的讨论声。
“我喜欢蕾妮·齐薇格的舞蹈,哇哦,那场镜子舞蹈真性感。”
“我更喜欢凯瑟琳,你不觉得她的爆发力更好吗?而且那场剪影舞蹈也很棒。”
“我承认凯瑟琳不错,但蕾妮更好!”
“不不不,伙计,凯瑟琳更好!”
“狗屎,你一定要和我反着来吗?”
“废话!我只喜欢凯瑟琳·泽塔-琼斯!”
“Shit!”
“Fuck!”
唐德眼见着两位老哥在门口因为电影里哪位女主角更好而吵起来,进而演变成摔跤。
围观的人也没有劝阻的,反而都吹着口哨为他们俩鼓劲。
而除了这里,其他影院的观众们也在热烈探讨《芝加哥》,他们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及评分网站上都发表了很多对电影的评论。
有专门的杂志收集这些评论后做成了一个合集刊登出来。
“它成功取代了《红磨坊》在我心中地位,从今天起,凯瑟琳·泽塔-琼斯就是我的天使!”
“蕾妮·齐薇格的舞蹈惊艳了我,我认识她还是在《BJ单身日记》里,那时候她还是个胖子,没想到她竟然瘦了这么多!而且腿真的很长!”
“我推荐所有人去看《芝加哥》,绝对值回票价,尤其是那场监狱群舞!太好看了!”
“事实上电影开场的长镜头也令人惊艳,我连续看了三场,但还是没有找到它的剪辑点,难道它是一镜到底?有谁知道?”
和这位评论的网友抱有相同疑惑的不在少数,有许多影评人也在自己的博客与专栏上发表了对这个长镜头的看法。
比如飞秒影评的创始人拉夫就写道:“我根本不认为《芝加哥》的镜头经过剪辑,如此丝滑的镜头跟随,微微的晃动,明显就是摄影师一直手持拍摄!没有剪辑能做到如此地步,也没有两个镜头能衔接的如此完美。”
持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,许多观众也声称这部电影的长镜头没有剪辑,就是一镜到底。
但部分影评人也对此发表了反对意见,知名个人影评家,穆兰在博客中写道:“《芝加哥》的长镜头到底是不是一镜到底?我认为不是。之所以我如此肯定,是因为我在剧组工作过,我知道,如此巨大的转弯和快速跟拍,摄影师是无法一直保持的。
“所以我回到影院,试图从画面入手,寻找蛛丝马迹。在重复看了四次电影后,我终于可以下定结论,影片的剪辑点在经理即将进入楼梯门前的背影。在这一画面中,镜头有一个微微的加速,让背影覆盖掉了画面的百分之七十,下一个镜头又重新拉开。
“并且在经理走下楼梯后遇到凯瑟琳的时候,当镜头从经理身上转移到楼梯,能够发现凯瑟琳只有一只手入画,这便是第二个剪辑点。
“不得不承认,《芝加哥》的摄影师非常巧妙的将几个镜头完美衔接,当然这只是我作为影评人的一点点兴趣所在。若是作为观众,大可以享受其中,不需要追究这段镜头到底采用了什么技法。”
然而他的这番推测却遭到了其他影评人的反驳。
《电影评论》的尼基塔就在个人专栏上表示拉夫的说法是错误的:“在我看来,《芝加哥》长镜头的第一个剪辑点并不是在背影之上,而是在镜头转弯的一瞬间。因为它足够快,足够虚,此时观众的注意力不够集中,自然无法辨别出剪辑点的存在。
“至于第二个剪辑点,抱歉,我没有找到。因为在短短几次的电影播放中,确实很难辨别摄影师的技法。”
而除了他们以外,也有很多影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有说剪辑点是在背影,有说剪辑点是在转弯,还有人说剪辑点是在凯瑟琳身上。
这样的讨论氛围也让许多观众上了心,在电影院开场之际就和朋友瞪大眼睛死盯屏幕,发誓一定要找到剪辑点,来证明自己的观点。
以至于每天都有新的所谓剪辑点被发掘出来,伴随着“《芝加哥》长镜头解密”,“从《芝加哥》看长镜头的运用方式”等标题吸引观众的眼球。
但绝大部分人还是坚持《芝加哥》的长镜头是没有经过剪辑的,是完完全全的一镜到底。
毕竟这是他们亲眼看到的,没有发现任何破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