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完神之后,大人们又带着小孩在山顶上转了转,高山顶是平的,形状就像个平顶火山,山顶上可以站不少人。
许新安抱着许聪聪往玉皇庙的后面走,有个照相的每年都会上来做生意,给大家拍照,一个星期以后去他家取照片就行,或者等到正月十六的时候到山上来取。
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,全都管他叫“照相的”。
去年上山的时候,许新安就想给许聪聪照一张,结果生了“许聪聪捡钱事件”,他心里忐忑,就把这事给忘了。今年说什么也要照一张,还要给她和明明拍张合照。
照相的有个固定地点,旁边有一块大石头,大家站到石头上照相,可以把山底下的景色尽收其中。
山底下,是大片大片的麦田,远处有一条很宽的河流,叫大清河。
许新安说:“看这景多好看,咱们照一张。”
邓念英想让许聪聪和许明明拍一张合照就完,许新安不同意,坚持让她们俩各自照了张单人照,又拍了一张合照,还跟许勇三个人拍了张合照。
许明明拍照的时候,许新安怕她年纪小,站不稳,自己蜷缩到石头后面,伸出一只手在后面扶着她,那张照片如果仔细看的话颇有点“灵异感”,虽然许新安极力隐藏,但是许明明的脚踝那儿还是多了两根手指头。
孩子们拍完之后,许新安还想拍张一家四口的,邓念英坚决不同意,觉得拍这玩意纯属浪费钱。
许新安没再坚持。孩子照了就行。
拍完照片,约定了取照片的日期,一行人就下山了。
初一的正事就算干完了,下午都可以在家休息,邻居们可以聚在一起喝茶打牌。
第二天,大年初二,是回娘家的日子。
南辛庄走亲戚,带的礼物是有规制的,大部分人都按规制走,差不多就行。
礼单包括:一块肉礼条,两瓶白酒,两个罐头,两包饼干。
有的人愿意多拿点,会多放两瓶酒,或者多放罐头和饼干。有的人少拿点,就会少一样。还有的人用白糖替代罐头或饼干。价值差不多就行。但一定得是双数。你要是拿一瓶酒,或者一个罐头、一包饼干,那就太不体面了。
因为南辛庄还有一个习俗,你带到亲戚家的东西,亲戚不能全留下,大家约定俗成的做法是留一半。你要是带单数,人家就没法留,只能全让你再带回来。
回娘家的话,这块肉礼条一定要好看。这是外嫁女的脸面,也是娘家的脸面,是衡量外嫁女是否孝顺的重要指标,也是衡量老母亲能不能享到女儿福的重要指标。
因为南辛庄没有女儿养老一说,外嫁女不承担任何养老责任,不用出钱,也不用出力,当然了,如果你自动自觉的愿意照顾母亲,那就另说了,但是世俗规矩没这样的强硬要求,一点都没有。
邓念英的母亲陈蓁是个孤寡老人,她就不讲究这个礼了。三个闺女一人给她一块肉,她得吃到猴年马月去啊?她又不用回礼。
所以,她明确说了,不要肉,折成钱给她就行。另外,她也不要酒,因为她不喝,多给她带点心,她饿了就能吃两块。再:每人给她带个猪蹄。这是陈蓁的个人爱好,她爱啃猪蹄。
现在的猪肉价格不到两块钱,礼条的重量是三到四斤,许聪聪的大姨和二姨都折成块钱,邓念英给o块。因为许新安觉得块钱不好看,给老太太凑个整。
邓念英还会比两个姐姐都多带一个猪蹄回去,因为老太太确实爱吃。另外再加上六包点心、两个罐头。这份节礼在八十年代不算轻。而且比许大姐和许二姐的礼都要重。
但是陈蓁看不惯许新安,并不会因为他送的礼多而有所改变。
刚结婚那年,邓念英的大姐夫还活着,他们三个连襟往那儿一坐,老太太对着大女婿和二女婿和颜悦色,到许新安这儿就一脸冷漠。
许新安寻思了一下,没觉得自己哪儿有问题,他明明做的比两个姐夫还要好,老太太看不惯他,那是老太太的问题。
后来大姐夫没了,就剩了个二姐夫,老太太还是一样的区别对待。
许新安就不怎么爱去了。许聪聪出生以后的第一年,他以孩子小,不能在路上吹风为由,没去。去年是许明明出生的第一年,这个借口他又用了一次。他不去,许聪聪也不去,他也不让许聪聪去,就是邓念英一个人回娘家。
今年,他不能不去了。
许新安叹气。
他跟邓念英商量:“要不还是你自己去,你多给咱妈o块钱。”
他觉得老太太多拿o块钱肯定比见到他高兴。
但是邓念英不这么想。
“不行。明明出生以后还没回过姥姥家,你觉得像话吗?”
许新安没再说什么,心里却腹诽不断,像话,怎么不像话呢?去姥姥家干嘛啊?他们每年带过去包点心,老太太从来不会主动打开一包给孩子吃。
都说“姥姥家的狗,吃完就走”,他闺女回趟姥姥家,都不能当个快乐小狗,什么好吃的都吃不上,她姥姥还不给好脸色,去干嘛?能不去就不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