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子就这么波澜不惊地过。
往后的一段时间里,高远还是没想到该创作点什么。
利用这段平静的时光,他倒是没少去钓鱼。
隔三岔五自己去,到了周末就拉上立伟哥一起去。
老爸也跟着去了两次,每次收获都不小。
高远也见过李红军等人几次,彼此之间越聊越亲热,关系也突飞猛进地发展着。
但高远没再见过肖卫红,问李红军,李红军也说有日子没见过她了。
这让高远有点看不透这姑娘了。
就在他沉浸在钓鱼、休息,闲来无事给老爸、小姑做做饭,给大伯送送饭的这段美好时光里时,高考语文阅卷组的各位老师们却在为两篇高考作文各执己见、争论不休。
这两篇作文有一个共同的名字,叫《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》。
但内容却是截然不同的。
一个是描写知青岁月的,一个是描写高考备战的。
老师们争议的点也在这里。
“首先不能否认的是,这两篇文章都很优秀。”语文阅卷组组长赵培杰说道。
“文笔出色,言之有物。刘学红同学这篇作文,联系生活实际,描写了她在农村的生活,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真实情况。
我认为,刘同学这篇作文是符合《人民X报》的刊登标准的。”沈老师说道。
“我不同意沈老师的意见,当然,我也不是说刘同学这篇作文不够好,我只是觉得大家对于‘好’的评判标准始终没有统一起来。
高远同学这篇作文不优秀吗?
我觉得特别优秀,他站在了一名应届毕业生的角度去描写如何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,如何在得知高考恢复后的消息后刻苦复习。
这给广大考生带来一个非常积极、正面的模范带头作用。
让考生们知道,知识是能够改变命运的。
不夸张地说,作为应届毕业生,高远同学在学习上的努力,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求知欲,和端正的学习态度,完全有资格成为广大考生中的标杆人物。
并且你们看他的遣词造句,没觉得很有层次感吗?”李老师抖着高远的试卷义正言辞。
其余各位阅卷老师开始交头接耳。
赵培杰深深叹了声气,沈老师和李老师已经争执了小二十分钟了,沈老师是挺刘派,李老师是挺高派,观点相左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
都是《人民X报》闹的。
好么秧地,你们选什么优秀作文,登什么报纸啊?
这不是故意给阅卷工作增加难度么。
赵培杰心里有意见,却也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去。
可以想见,刘学红和高远,无论哪位同学的作文被《人民X报》刊载了,必有一人会得到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和热度。
在这个大家把荣誉看得比天大的年代中,一个学子写的作文被报纸刊登了,对他们而言,不仅仅是获得了荣誉那么简单,那真就是改变命运了。
见老师们还在辩论,赵培杰脑瓜子嗡嗡响,他似乎下定了决心,一拍桌子说道:“都别争了,再争论下去也没个结果。这样吧,把这两篇作文都推荐给《人民X报》编辑部,至于他们采用哪篇,让他们自个儿决定去!”
沈老师哼了一声,说道:“您可真会和稀泥!”
赵培杰狠狠地瞪了她一眼,不会说话就闭上你那张嘴!
李老师笑着说:“说不定两篇都会被采用呢。赵老师,还有一个问题,这两篇作文,我们如何打分啊?”
赵培杰淡淡地说道:“都给99分吧。”
大家都认可地点点头。
实在是这两篇作文的质量太难分高下,难以取舍了。
平衡大法,在这一刻露出狰狞。
三天后就是元旦佳节。
这天中午,高跃民蹬着28大杠,带着张雪梅兴冲冲回到了家。
老妈手里拿着张《人民X报》,一进院子就大声喊道:“远子,小远子,你的高考作文上报纸啦!你在屋没啊?”
这一嗓子,把刘前进两口子都从屋里喊了出来。
刘婶走上前,问道:“雪梅你刚才说什么?谁的作文上报纸了?”
张雪梅眉开眼笑道:“还能有谁,我家小远呗。”
说着,她把报纸翻开,送到刘婶眼前,又道:“看见没,就这篇,《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》,名字是高远,小远写的作文被《人民X报》全文刊登。
能上《人民X报》的高考生,迄今为止全国也才有两个啊。”
刘婶看了眼,一个字儿都不认识,还给张雪梅添堵道:“不会是重名的吧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