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Username:三千五百四十八次。】
【Username:我记得很清楚,因为我做过尝试,不上班,不睡觉,在电脑面前坐了三天。】
【Username:后来我抵御不了困意,还是睡着了。等我醒来,文档又重新开始。】
楚祖:“因为……你是我人生的唯一读者,而你阅读的甚至不是故事,视线一旦移开,我就‘死’了。”
【Username:后来我想了个办法。】
【Username:如果不止有我看到你,是不是你的故事就能一直继续了。】
楚祖猜到了大半。
他是原案角色,角色不被看见等同于不存在。
要想摆脱重复死亡的局面,要么回到自己诞生的地方,在故事里占据一席之地——这个方式行不通,因为《第五扇门》没有面世。
那就只有一个选择:创造出一本属于楚祖自己的故事。
【Username:我没有创造。在那个文档里,我只是套用了“快穿”和“穿书”的题材,尝试把你放进去,故事就这样自然而然发生了。】
【Username:你创造剧情,我则负责记录在平台上,并希望你能别读者看见。】
【Username:幸运的是,这种方式行得通。当收藏和点击上去,哪怕我不注视,你的故事还在继续。】
【Username:不幸的是,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。还记得我最初包装的题材吗?“快穿”和“穿书”。】
“快穿”和“穿书”都是网络文学中常见的题材,当“快穿”与“穿书”结合,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:
角色并非随机穿越到平行时空,而是穿越到了指向性明确的某本小说中。
带着对这本小说剧情、人物、结局的“超前认知”去改写或干扰原故事的走向。
【Username:你应该了解这类小说的特点,这类题材里,角色和读者都会清楚地认识到:
1。他们正处于一个故事里。
2。剧情、人物关系等都是已经被写好的。
3。角色可以通过“已知信息”或“上帝视角”来干预故事。】
【Username:从这三个特征,你会联想到什么,楚祖?】
楚祖淡淡回答:“元小说。”
“元小说”是指在创作中自觉地揭示或讨论小说创作本身的技巧、过程、规则,以及虚构与现实边界的一种小说类型。
它常常会在叙事中对写作或阅读活动加以评论、解构、反思,从而让读者意识到他们正在阅读的是一部小说作品,突出“这是一部被创作出来的虚构故事”这一事实。
按照Username的说法,其实楚祖更符合元小说的框架。
对于元小说而言,读者的参与非常重要。
读者不单单是阅读者、局外人——他们也是小说的组成部分之一。
【Username:对。快穿加穿书的题材和元小说非常类似,但最重要的一点是:它们的读者群体是完全不一样的。】
【Username:元小说的读者更加关注“作品本身如何被创造”,“作者、读者和文本的关系”。】
【Username:但快穿和穿书的读者普遍认为“情节爽感、角色互动、读者带入”。】
楚祖笑了笑:“读者流失很严重,对吗?”
“其实不止是题材问题。”
他说,“我的第一次任务是《霓光之冕》,扮演了一个没有追求的野心家,目标只是他认知里最好的东西,符合普通读者的期待。”
“到了《桃李不言》,不管是想看言情的读者,还是冲着娱乐圈标签来的读者,都会逐渐发现货不对板。”
“《万王之王》的口碑会更加两极化。尼利亚的故事很有意思,祖伊却不一样。前者是年轻人的奇幻冒险,后者是冗长枯燥的历史,世界围绕着尼利亚转,而不是祖伊。所以喜欢的会很喜欢,不喜欢的会觉得水漫金山。”
“……”
“一般快穿和穿书故事核心都会固定下来,要么打脸虐渣,要么炮灰逆袭、反派崛起、或者其他。如果在一开始就接受这一设定,整本书都会在读者的舒适区。”
“题材和内容太跳跃的话,越往后面,读者越少。”
——而楚祖是靠着读者才活到现在的。
【Username:一开始我经常看评论,我很喜欢他们说的:“我们像是在匆忙的人生中,凝视一些拼命活下去的,鲜活的灵魂。”】
【Username:评论还有很多老师分析,我也受益匪浅。】
【Username:不过后来就不怎么敢看了。】
楚祖:“就算有言语比较直接的批评,他们说的也不是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