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平阳公主病好後不久,前方再次传来捷报,卫青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,以苏建为游击将军,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,太仆公贺为骑将军,各方一道出击匈奴。
卫青遇匈奴右贤王,这一位右贤王相当自信,以为汉军是不可能到达他们的位置,正在饮酒作乐,结果汉军在夜里包围他们,这一位右贤王大惊而逃,向北而去,汉军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馀人,男|女一万五千人,牲畜达千百万头。
可以说卫青是凯旋而归,人人都是一阵阵欢喜雀跃。
随後,刘彻得知此喜,当下派人前往军中,拜卫青为大将军。加封邑六千户,节制诸将,位在丞相之上。
这样的盛宠,其实还是平阳公主拦下的。
刘彻还想封卫青的儿子为侯,却是平阳公主问:“陛下,虽说父子同恩,不失为一番美谈。可是有功之人是卫青,陛下如何赏卫青都不为过,但要说子蒙父荫,封侯一事,陛下太急了吧。”
这话听得刘彻道:“并非没有这个先例。”
“陛下,您以军功论赏,便只论他一人之身。卫青如今的功劳,让他作为大汉的大将军,节制诸将,又加食邑,已然够了。匈奴未灭,如今陛下连他的儿子都封了,来日陛下还能封他什麽?功要封,但也要留後路。这对陛下和卫青都好。”平阳公主并不认为接下来的仗不用打了,恰恰相反,未来的路还长着,对付匈奴,仅仅是开始。
刘彻一高兴,那是恨不得天下皆知,更想要把这世间最好的一切都给那样一个人。
平阳公主一劝,刘彻马上清醒了。
对啊,匈奴还没灭完呢,他要是在这个时候把能赏给卫青的东西全都赏下去了,将来如何是好。
刘彻要灭匈奴,同样也并不想给自己留下後患。毕竟刘彻也不是那不为自己留下後路的人。
“阿姐,你怎麽总拦着朕赏卫青。”一回两回,每每刘彻要赏卫青更多的时候,平阳公主就会出面拦着,这不让刘彻赏多了,那不让刘彻赏重了。
平阳公主道:“陛下不知?”
这样一问,刘彻不禁挑眉道:“阿姐对卫青有几分不一样。”
“陛下,当年在平阳侯府时,这个人我就是想为陛下准备的。大汉需要人才,陛下当年能够一眼识得卫青之才,倒是省了我好些事。并非只有一个卫青我拦着陛下不让封,这些年我举荐给陛下的人,无一人如卫青一般能让陛下赞许有加,赏了再赏还觉得不够。我只是希望这些人,能得一个善始善终。”平阳公主这一份心,并非只针对卫青,只是因为卫青的出彩,这些事最终只能落在卫青头上。
刘彻并不是一个不听劝的人,尤其平阳公主又是掏心窝说话,刘彻不可能一句都听不进去。
“陛下,中宫皇後也是卫氏。外戚。”平阳公主听着刘彻的话,不想把话说白,也不得不把话说白了。
外戚,刘彻的心头大患,如今他觉得还行,恨不得把卫青捧上天,过犹不及的道理,平阳公主一向有数。
“果然,阿姐是对卫青不一样的。但不知阿姐这些年有没有想过嫁给卫青。”刘彻笑了,对平阳公主问出这句话。
平阳公主擡头望向刘彻,刘彻面带笑容,可见这并非随口一说。
“陛下何意?”平阳公主和刘彻对视,也是想从刘彻的眼中看清楚他的盘算,他是想怎麽着?
刘彻笑笑道:“问问阿姐而已。”
“若陛下问我,我不想。”平阳公主如此道。
这个答案是让刘彻始料未及的。毕竟平阳公主处处为卫青周旋,看起来这分明是心中有卫青的。
可这怎麽不愿意?
刘彻道:“阿姐若不喜欢卫青,断不会和卫青在一起这些年,而且不染二色。”
没错,世人都是这样想的,想平阳公主是喜欢卫青的,所以才会和卫青在一起,一直在一起。
“陛下要用卫青。陛下开了口,难道我要坏陛下的好事吗?论相貌,陛下喜好颜色,我也一样。长安城里比卫青更俊朗的男子,更不用我费心的有吗?”平阳公主不得不提醒刘彻一句,别忘了她和卫青开始虽然不是因为刘彻,刘彻可是专门提醒过平阳公主的,难道要平阳公主把这个事情抛之脑後?
刘彻不至于把这样一桩事丢得一干二净,然而也并不代表他认下。
“我以为阿姐喜欢卫青的。”刘彻提一句。
“陛下是希望我和卫青断了吗?”平阳公主没有回应刘彻,反而好奇的问上一问,莫不是刘彻认为她和卫青的关系应该划上句号了?
要是,她。。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