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8年10月2日,刘一民站在长安街上时不时地按下手中的快门。长安街上人来来往往,穿着灰蓝色工装的工人拿着扫把在人群中打理着地球,军绿色的吉普和寻常地方见不到的黑色高级轿车在这里不算罕见。
不少群众站在城楼门口,看着红色城墙上的领袖画像脸上的崇拜油然而生。
天安门城楼门口的摄影师最是忙碌,找他拍照的人已经排成了长队。他们都是国营照相馆的摄影师,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里拍照。刘一民排了好长时间的队,才轮到他。
“你好,同志,能不能用我的相机给我拍几张照片?我付一样的钱!”刘一民笑着询问道。
如果用国营照相馆的相机,还得过几天才能过来取照片,太麻烦。
摄影师瞥了刘一民一眼,又打量了一下他带的设备,能自己拥有一台相机的,可都不是普通人。不过看了一下,摄影师就疑惑地问道:“作协的?”
“您怎么看出来的?这是我从作协借来的。”刘一民犹豫了一下说道:“我是一名作家。”
“作家?”摄影师的声音立马提高了几个分贝,看刘一民一脸肯定的样子,加上照相机上面的‘作协’字样,痛快地答应了刘一民的要求。
刘一民没有忘记从挎包里面掏出李兰勇的照片,也让他跟天安门合了个影,经典的背景角度都拍了一张。
“谢了,同志!”
“不客气!”摄影师将相机还给刘一民后,就开始忙着跟后面排队的人拍照。
“对了,作家同志,你叫什么名字?”
刘一民走了十几步后,摄影师才想起来还没问名字,在身后远远地扯着嗓子问道。
听到后,刘一民转身冲着摄影师摆了摆手:“刘一民!”
摄影师听到后点头接着开始躬下身子继续给其他的顾客拍照:“好了,下一位!”
“同志,刚才找你拍照的应该还是个诗人,《一代人》和《祖国啊,我亲爱的祖国》的作者就是刘一民!”
“对,最近《人民文艺》上的一篇小说讲高考的也是刘一民写的。”
“高考那篇我看了,我挎包里还有这一期的《人民文艺》,刚才从前门楼子那里过来的时候,还有不少人在报亭前排队买杂志,旁边还有买过的人在跟大家讨论这篇小说。”
摄影师听到大家的议论声,急忙朝着城门楼望去,刘一民此时早已经走到故宫里面去了。
“你们怎么不早说,早知道我得跟他拍一张合影留个纪念!”
“我……我也后悔了,谁知道他这么年轻啊,刚想起来!”
“忒年轻了!”
刘一民顺着金水桥,通过天安门和端门一直走到故宫的午门,花了一块钱买了张门票进去参观了一下。
可惜这时候的故宫开放的地方还很少,一些大殿还在修缮,工人们和游客互不干扰。转了一圈,又从午门退出了故宫。
半天下来,累的渴的差点脱水,可惜陈奇还没有在前门楼卖大碗茶,要不然非得过去蹭一碗。
。。。。。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