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,汗自出。!啬啬恶寒,?淅淅恶风,翕翕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“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”,这是中医对外感病初期,特别是风邪侵袭太阳经(中医理论中的六经之一,主表)时,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状态的描述。阳浮,指的是体表阳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,表现为热、汗出等症状;阴弱,则是因为正气抗邪于外,内里相对显得虚弱,可能出现恶寒、恶风等感受。
“阳浮者,汗自出”这句话,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,勾勒出了人体在风邪侵袭下的微妙变化。这里的“阳浮”,指的是人体阳气因抗邪而浮盛于体表,如同春日里初升的太阳,温暖而充满活力,但又不免带有一丝躁动。而“汗自出”,则是这幅画中最生动的一笔,它不仅是阳浮于外的直接体现,更是风邪与人体正气交锋的战场信号。
风,作为自然界中的一股无形之力,以其轻扬、开泄之性着称。当风邪趁虚而入,侵袭人体之表时,它就像一位巧手的匠人,悄无声息地松动了我们体表的防线——腠理。腠理,作为皮肤纹理及皮下肌肉间隙的统称,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。然而,在风邪的侵扰下,这道屏障变得不再坚固,变得疏松易透。
于是,汗液,这原本应被严密守护在体内的津液,便顺着疏松的腠理,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,形成了“汗自出”的现象。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,更是风邪袭表、正气抗邪的直观表现。通过这一细微的变化,我们可以窥见人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激烈程度,以及疾病展的初步趋势。
“汗自出”虽是小事,却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哲理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疾病时,不仅要关注表面的症状,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病因病机,从而做到辨证施治、精准用药。“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”,形象地描绘了患者因阳气外浮,内里阳气不足,对寒冷刺激异常敏感的状态。啬啬,形容恶寒之状,如同寒风刺骨;淅淅,则形容恶风之感,如同微风拂面而觉不适。
“翕翕热”这一描述,如同晨曦初照时分,温暖而不刺眼,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太阳中风证中特有的热感受。这种热,不似阳明实热那般如烈焰般炽盛,让人难以忍受;它更像是春日里和煦的阳光,轻轻拂过肌肤,带来一种温煦而舒适的暖意。
“翕翕”二字,在此处用得极为精妙,它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热的柔和与均匀。想象一下,当你置身于温暖的阳光下,全身肌肤都被这柔和的光线所包围,每一处都感受到那份恰到好处的温暖,没有一处过热,也没有一处被忽略,这便是“翕翕热”的生动写照。
对于“鼻鸣干呕者”这一症状组合,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。
来说“鼻鸣”。在中医理论中,鼻为肺之窍,肺气的宣肃降直接影响着鼻部的功能。当肺气不利时,呼吸之间,鼻息便可能出声响,形成所谓的“鼻鸣”。这种声响,既是肺气不畅的外在表现,也是身体向我们出的警示信号,提醒我们可能存在肺系疾病或外邪侵袭的情况。
再来看“干呕”。干呕,顾名思义,是指有呕吐的动作或感觉,但实际上并未吐出东西。在中医看来,干呕多与胃气上逆有关。胃气以降为顺,若胃气失和,不循常道下行,反而逆而上冲,便可引干呕。而风邪犯胃或正气抗邪于表,导致胃气失和,正是干呕的常见原因之一。风邪善行数变,易袭阳位,当风邪侵袭人体时,不仅会影响体表的阳气,还可能通过经络传导,影响到脏腑的功能。胃作为受纳腐熟水谷的脏器,其气机的顺畅与否,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。因此,当风邪犯胃或正气抗邪于表时,胃气便可能失和而上逆,引干呕。
“桂枝汤主之”,这是《伤寒论》给出的治疗原则。桂枝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,具有解肌表、调和营卫的功效,正是针对太阳中风证“阳浮而阴弱”的病机特点而设。通过桂枝的辛温解表,白芍的酸甘敛阴,生姜、大枣的调和脾胃,甘草的调和诸药,共同达到扶正祛邪、调和营卫的目的。
原文:桂枝汤方
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擘)
当谈及桂枝汤这一中医经典方剂时,我们仿佛能穿越回那个古香古色的时代,感受那份对自然与生命深刻理解的智慧。桂枝汤,作为《伤寒论》中的方,其组方之精妙,疗效之确切,历经千年而不衰,实为中医之瑰宝。
先,让我们来看看桂枝汤的组成:桂枝三两(去皮),这里的桂枝,性味辛甘温,能解肌表,温通经脉,是方中的君药;芍药三两,酸苦微寒,养血敛阴,柔肝止痛,与桂枝相伍,一散一收,调和营卫,为臣药;甘草二两(炙),补脾益气,调和诸药,炙用则温而补中,增强了全方的和缓之力;生姜三两(切),辛温散,既能助桂枝解肌,又能暖胃止呕;大枣十二枚(擘),甘温补中,既能助芍药养血,又能调和药性。五药相合,共奏解肌表、调和营卫之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在制备桂枝汤时,需要注意的是,各药的比例要精确,煎煮方法也要得当。一般而言,是将以上药物以水适量,先煮桂枝、生姜,待水沸后去上沫,再加入其余药物,继续煎煮至药液浓缩至一定程度,去渣取汁,分次温服。服后还需注意避风保暖,以助药力挥。
桂枝汤的应用范围广泛,不仅限于太阳中风证,凡属营卫不和、外感风寒表虚者,皆可加减运用。其调和营卫、解肌表的功效,使得它在中医临床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原文:上五味,?咀三味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须臾,歠热稀粥一升馀,以助药力。温复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离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。若汗不出,乃服至二、三剂。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。
在探讨这段关于桂枝汤服用方法的描述时,我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医家的诊疗室,亲眼见证着中药煎煮与服用的精细过程。这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的展现,更是中医文化中“药食同源”、“天人合一”理念的生动体现。
先,“上五味,?咀三味”,这里的“?咀”指的是将药物咬碎或切碎,以便更好地煎煮出有效成分。而“三味”通常指的是桂枝、芍药、甘草这三味主要药物,它们被精心处理后,与生姜、大枣一同入锅。
接下来,“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”,这描述的是煎煮的过程。七升水,在微火的慢炖下,逐渐浓缩至三升,这个过程中,药物的精华被充分提取出来,形成了治疗疾病所需的药液。
“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”,指的是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去渣,待其温度适宜后,一次服用一升。这里的“适寒温”强调了服药时对药液温度的把握,既不宜过热以免烫伤,也不宜过凉以免伤胃。
“服已须臾,歠热稀粥一升馀,以助药力”,这是服药后的一个重要步骤。服用桂枝汤后,不久便需饮用热稀粥,这不仅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,更能帮助药力更好地挥作用,促进疾病的康复。
“温复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”,这里的“温复”指的是服药后要注意保暖,让身体微微出汗。这种出汗的状态被认为是药效挥良好的标志,但切忌大汗淋漓,以免耗伤正气,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。
关于服药的频次与疗程,总是充满了智慧与人性化的考量。原文所述“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”这不仅仅是对治疗过程的一种描述,更是中医“辨证论治”、“因人制宜”原则的具体体现。
想象一下,在古代,没有现代的快检测技术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案,中医大夫们凭借着对患者病情的细致观察、对药物性味的深刻理解,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,灵活调整着每一位患者的治疗方案。这种灵活性和个性化,正是中医治疗的魅力所在。
当患者服用一剂药后,若汗出病愈,说明药已中病,无需再服,以免过犹不及,损伤正气。这体现了中医“中病即止”的用药原则。而若患者服药后并未见汗,病情未有明显改善,则应根据具体情况,或加大药量,或缩短服药间隔,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这种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做法,正是中医“随证治之”思想的生动实践。
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,更是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,这既是对患者病情的高度重视,也是对医者责任心的考验。在这样的治疗过程中,医者需要不断观察患者的反应,调整药物剂量和服药频次,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在服药期间,遵循一定的饮食禁忌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原文提到的“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”,便是针对桂枝汤等方剂而设定的饮食禁忌,旨在确保药效的最大化挥,同时避免病情加重或反复。
先,我们来看看“生冷”之物。生冷食物多性寒,易伤脾胃阳气,导致消化功能减弱,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与利用。在服药期间,应避免食用冰淇淋、冷饮、生鱼片等生冷食物,以免削弱药效。
接着是“粘滑”之物。这类食物通常较为油腻、粘滞,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,使药物难以在体内顺利流通,从而影响其疗效。因此,像糯米制品、油炸食品等粘滑食物,在服药期间也应尽量避免。
“肉面”则是指肉类及面食等较为滋腻的食物。它们虽能补充营养,但在服药期间过量食用,可能会增加脾胃的负担,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。同时,某些肉类如羊肉、狗肉等还可能具有温补作用,与某些药物的药性相冲突,因此也需谨慎食用。
“五辛”即葱、蒜、韭、薤、芫荽等具有辛辣气味的食物。这些食物性味辛散,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,引起不适或加重病情。同时,它们还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与排泄,从而干扰药效的挥。
“酒酪”则是指酒类和酵食品。酒类具有辛辣刺激性,且能加血液循环,可能使病情加重或引出血等不良反应。而酵食品如豆腐乳、泡菜等,则可能含有较多的微生物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,对身体健康不利。
最后,“臭恶”之物则是指那些具有不良气味或已经腐败变质的食物。这类食物不仅口感差,还可能含有大量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,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。在服药期间,更应保持饮食清淡、卫生,避免食用此类食物。
综上所述,这段描述不仅展示了桂枝汤的服用方法,更蕴含了中医治疗的精髓和智慧。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上,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喜欢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请大家收藏:dududu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