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日照小说>读伤寒论的最高境界 > 第5章 10桂枝加葛根汤(第2页)

第5章 10桂枝加葛根汤(第2页)

麻黄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,不仅限于上述功效。根据不同的配伍和用法,麻黄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。例如:

在麻黄汤中,麻黄与桂枝、杏仁、甘草等药配伍,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。

在小青龙汤中,麻黄与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等药配伍,用于治疗外寒内饮证。

麻黄还可以与石膏、黄芩等药配伍,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等症状。

四、注意事项

虽然麻黄具有诸多功效,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
麻黄汗力较强,对于体虚多汗、阴虚阳亢者慎用。

麻黄含有麻黄碱等成分,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,因此不宜大量或长期使用。

在使用麻黄时,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,避免误用或滥用。

综上所述,麻黄是一味性味独特、功效显着的中药。在中医临床中,它被广泛用于治疗风寒感冒、咳嗽气喘、水肿等多种疾病。然而,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其汗力强、含有兴奋成分等特性,以免产生不良反应。

至于方中的其他成分,芍药养血和营,甘草调和诸药并增强补益之力,生姜温胃散寒、助阳解表,大枣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桂枝则与葛根相伍,共奏解肌表、调和营卫之功。整个方剂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,通过加入麻黄,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,既保留了原方的解肌舒筋作用,又增强了汗解表的能力。

当然,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探讨。在实际应用中,中药方剂的使用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,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开具处方。因此,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使用中药的需求,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。

另外,需要提醒的是,中药的用量、用法以及配伍禁忌等都有一定的规定和讲究,非专业人士切勿自行尝试调配中药方剂,以免生意外。

原文: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、葛根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。温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。

这段描述,乍一看,仿佛是穿越回古代药堂,老中医正在口述一张经典方剂的煎煮方法。不过,既然我们来到了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,我们就用现代人的视角,结合一点趣味性的解读,来探讨这段文字背后的智慧吧。

先,“上七味”,指的是这个方剂中包含了七种药材,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药性,共同协作,以达成治疗的目的。这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团队,每个成员都有其独特的能力和角色。

接下来,“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、葛根,减二升,去上沫”,这里描述的是煎煮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。想象一下,在一口大锅中,加入足够的水(一斗,古代量具,约等于今天的十升左右),然后放入麻黄和葛根这两种药材。随着火候的逐渐加大,水分慢慢蒸,直到减少到原来的八成(减二升)。这个过程中,麻黄和葛根的有效成分开始溶解于水中,而上浮的泡沫则可能是药材中的杂质或不良成分,因此需要“去上沫”,以保证药液的纯净。

紧接着,“内诸药,煮取三升”,意味着在麻黄、葛根的基础上,再加入方剂中的其他药材,继续煎煮,直到药液浓缩到三升左右。这个过程就像是团队的协作,每个成员都贡献自己的力量,最终达成共同的目标。

“去滓,温服一升”,则是将煎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渣,然后每次温服一升。这里的“温服”强调了服药的温度要适中,既不过热也不过凉,以免刺激胃肠道,影响药效的挥。

“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”,则是服药后的注意事项了。服药后,建议稍微覆盖衣物或被子,以助身体微微出汗,这样有助于药效的散和疾病的康复。而“不须啜粥”则可能是针对该方剂的特性而言,无需像服用某些方剂后那样需要喝粥来辅助药效。至于“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”,则是指除了上述特定事项外,其他方面的调养和禁忌应遵循类似桂枝汤的方法。

总的来说,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一个方剂煎煮方法的描述,更是中医智慧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,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,只有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原则,才能挥出药物的最佳疗效。

让我们穿越回古代医学典籍的海洋,与那些智慧的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“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”中关于桂枝加葛根汤与麻黄使用的疑惑,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。

在中医经典《伤寒论》中,张仲景先生确实以“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,伤寒无汗用麻黄”为基本原则,为我们指明了外感病治疗的大致方向。但中医的魅力恰恰在于其灵活性与辩证性,每一味药的加减,都可能蕴含着医者对病情的独特理解和精妙构思。

关于“今证云汗出恶风,而方中有麻黄,恐非本意也”的疑问,我们先要理解,麻黄虽以汗解表着称,但在此方中,其用量可能经过精心考量,旨在辅助葛根升阳解肌,而非单纯为了汗。此外,麻黄还有宣肺平喘、利水消肿等功效,或许在此方中还兼顾了其他病机的治疗。

再来看“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、恶风,正与此方同,是合用麻黄也”的对比,这恰恰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、异病同治的思想。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虽都用于治疗太阳病,但前者侧重于无汗而表实,后者则可能因患者体质、病程等因素,虽汗出恶风,但仍需麻黄之力以助解表。

综上所述,中医方剂的学习和应用,需要我们在遵循经典的基础上,灵活变通,深入理解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,以及方剂的整体配伍原则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的智慧,为患者解除病痛。

喜欢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请大家收藏:dududu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