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《天宫开物》这些类型书籍的情况,康熙实际上心里头都清楚,作为皇帝,方方面面都了解过。
但他却对此不以为意,甚至还亲自带头加以抵制。
戴译可不就是由于这个方面的缘故而遭到康熙的不喜,被流放了。
正所谓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,既然当今天子都如此抵制这些东西,那么下面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将此事放在心上了。
不受重视的,展总不会有多好。
那些来自民间的有才之士,就算他们自身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过人的天赋。
但绝大部分人既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,也没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其中,根本无力去支撑起对这些东西的深入研究与开。
……
……
……
胤禔做的事情可多,特意派出人手四处寻觅各种可供食用的粮食作物,并经过一番精心地甄别挑选之后,最终确定找到了玉米、土豆以及番薯这几种。
先说这番薯,其原产地是遥远的大陆彼岸,后来被一些商人不远万里地带回了国内。
番薯这种作物,具有产量高、耐旱性强以及适应环境能力出众等诸多优点,所以早在大清之前,便已经有不少农户开始尝试种植了。
只不过那会儿,番薯仅在一小部分地区流行开来,尤其是在那些地势崎岖的山区以及土壤贫瘠之地,番薯长的更好。
不过可惜的是,由于红薯吃多了容易导致肠胃胀气之类的种种缘由,使得它一直未能得到全国大范围的推广普及。
成功地寻找到番薯并且大规模地展开种植活动,就能更进一步地缓解面临的粮食短缺难题了。
至于土豆,同样也是一种能让人填饱肚子的食物。
玉米这种农作物同样是从遥远的地方传入的其中一种作物。
玉米来的时间跟番薯差不多,是通过商贸的渠道被引入进来的。
玉米之所以在后世能够成为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,其原因在于它具备着高产以及强大适应能力这两大显着特点。
尤其是在那些地势崎岖的山区,还有气候寒冷、环境恶劣的高寒地带,玉米都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,从而保障了当地居民的基本口粮需求。
令胤禔感到遗憾的是,尽管玉米早就已传入国内了。
但或许是由于它并非当时征收赋税所规定的粮食种类,因此仅有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人选择种植并食用玉米,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与广泛推广普及。
胤禔心中已然有了盘算,既然已经找到了高产的粮种,他决定先在自己的庄子上开展试种工作,并致力于精心培育优良的种子。
至于后续是否需要向康熙帝呈上奏折,详细禀报有关这些良种的种植及推广的情况,还需视具体的试种结果而定。
……
胤禔对粮种的培育可重视了。
他让人精心挑选着每一粒种子,细心地把控着种植的每一个环节。
粮种已经被胤禔种了几轮,有了合适的种植方式,它们的生长状况良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