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为将领尤其是统帅,除战争事务和皇上直接询问之外其他事项一概保持沉默。
那些事不属于自己分内,何必多管!在陛下您眼中,应天府治理若有不善,请随您裁决吧,但莫把微臣拉扯进去就是好事一桩!*
看着徐达这般软硬不吃的样子,朱元璋心中思忖。。。
朱元璋心知,指望徐达主动帮忙撑场面已是无望。
但他也未曾期待过徐达会开口相助。
“父皇,儿臣以为,即便圣人亦曾言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!吾等又怎能不如此?若是凤阳县之管理确有所长,何妨我们也借鉴一二。
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便是。”
徐达的原则一向如此——唯有大战可扰其清静,其余事务概不理睬。
在城市管理方面,他不论对错,总之选择袖手旁观。
然而,太子朱标并不会这样置身事外。
昨夜他与朱棣畅谈许久,对事情全貌已基本了然于胸。
只凭朱棣的讲述,朱标已然有所感触。
此刻自是当仁不让,有权发表见解:“好好好,那便请标儿而言,该如何才是最佳的学习之道?”
说实话,在朱元璋心中,学习之类的事项实属繁琐。
他的打算本是直接撤掉应天府郡守,再把柳白调过来,让应天府焕然一新,仿若凤阳般治理有方……不对,应天府乃是国家重镇,怎能仅仅作为第二个凤阳?必须将凤阳营造成更为优越且安逸之城,才得以展现大国风范!
待应天府改造圆满后,诸国他城若有意愿取经,自然便会前来此处学习。
那将是多么令人自豪之事!正因抱有这番想法,他欲寻徐达配合。
只要轻轻松松找一个借口,即可名正言顺地将应天府郡守替换!
不过这个小算盘还是被朱标看透了。
他们家这位老爷子脾性如何,作为儿子的他可是清楚无比。
虽改建应天府无可厚非,但那郡守却并未有失职之处啊!身为国都之郡守,这活计向来是最为棘手的存在。
要是搁在外省,郡守也算是呼风唤雨之人。
可在应天府,随手扔块石子出去,砸到的人不是官职远超郡守便是沾亲带故。
这般地位低微、权利尽无的境遇下还强求恪尽职守,已经足够可怜。
您现在又随便找个由头把人免职,这不是赤裸裸的欺凌吗?
所以,在朱元璋尚在斟酌是否继续寻求支持时,朱标赶忙站了出来。
瞧见老大坚定的目光后,朱元璋知道自己打应天府郡守主意的念头已然落空。
反正老大愿意插手,不如索性由他去折腾,自己倒也轻松自在些。
“父皇,儿臣认为若想汲取管理经验,最优方案莫过于派员前往凤阳实际参与其中,相比纸上谈兵效果肯定倍增。”
“儿臣愚笨,愿亲自至凤阳县讨教,还望父皇恩准!”
“万万不可!你开什么玩笑?堂堂太子跑去跟一位小小县令学习?这绝对不行、这事断然不行!”
原本朱元璋猜想,太子不过是要派遣几位干练官吏前往凤阳,向柳白求取治政良方。
没想到话锋一转,他居然提出了要亲自前往!这还得了?
一位太子跑去向区区一位县令学艺,岂非变相认柳白作自己的帝师?这是何等荒唐之举!
“殿下,您身份尊贵无比,将来是要继承大统之人!若贸然离开都城,万一出现任何意外,都将是对我们大明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。
这个方案绝对不可行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