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是,从哪来的?
再用高倍镜,同样对准侧面,林思成细瞅了两眼。然后,眼睛慢慢睁大:金箔与云纹之间,好像隔着一层膜?
极薄,似有似无,微乎其微……
林思成眼皮一跳,如醍醐灌顶,心中豁然开朗:纸是仿的!
绝对是仿的。
真正的元代内府纸,肯定是金箔在哪一层,龙纹就在哪一层,绝不会出现箔与纹隔开的现像。
如果隔开,那肯定就是仿纸。
说简单点,内府纸有极高的技术门槛:为了把金箔粘到纸上,必须在素纸上涂蜡。但蜡质抗水,为免降低着墨能力,必须反复用玉石砑光纸面,使蜡质融入纸质之中。
但仿品没这个技术,做不到既能使蜡膜粘住金箔,还能不抗水。说白了:龙纹画不上去。
没办法,就只能另辟蹊径:先在素纸上勾出龙纹,再涂蜡,然后洒金箔,最后再砑光。
这样做出来的纸,就会在箔与纹之间形成一层蜡膜。
再看纸色:纸边泛褐,纤维呈絮状断裂……大概推断一下,应该在四百到五百年左右,约摸明中晚时期。
这样一来,就等于是明代的仿家用明仿的内府纸,仿的赵孟頫的真迹,又套了元代的装池?
甚至于,字迹足足仿到了九成像?
别说古代,哪怕放在现在,仅凭眼力,有几个鉴定师能看的出来?
但保力就能。
林思成很想竖个大线指:所谓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
也是因此保力才不收,因为这东西被当作仿品拍走之后,百分百会被当作赵孟頫的真迹卖出去。
别说马老师耍赖,她就是吊死在这,保力也不可能砸自己招牌。
但问题又来了,叶安宁为什么还要坚持?
因为字!
俗话说的好,画皮画虎难画骨,指的就是临摹。
凡书法伪作,能将原作的字迹仿到五成形似,就能称之为行家,仿到七成,那必然是高手。
但再是高,也只是形似,仿的也只是皮。
这幅却不一样:无论是笔势、笔意、骨力、内蕴,竟然都仿到了八九成?
让原作者自己再写一遍,估计也就这个水准。也由此说明,仿者的书法造诣,一点儿都不比赵孟頫低。
更关键在于,既便是仿作,竟也能仿得自有章法。这样的名家,从元到明有几个?
所以,叶安宁才觉得不甘心。
林思成也不甘心:这样的名家,绝不会超过两只手。只需要稍微用点力,就能捅破那层窗户纸。
他闭上眼睛,将有印象的明代的书法家回忆了一遍。
精于赵楷,笔法遒劲,形神俱备。
继赵体端雅之风,又融唐之刚劲,晋之古朴。
且只蕴风骨,自成一派……
“叮”,脑海中仿佛亮起了一盏灯:俞和,陆深,金琮,沈度……乃至,文徵明,董其昌?
林思成猛的睁开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