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路?
得争取朝廷拨款。
朝廷的钱也不是下不到地方,只不过能够划拨下去的机会很小。
转念一想,让胡大海把这信送给了户部尚书耿大人,这是地方官员的心声,该怎么做?耿大人心中自有定数。
这信要是从小往上递上来的或许不会受到重视,因为朝户部要钱的地方以及官员太多了。
由大理寺少卿送过去的,并且是大理寺卿让人递过去的,耿大人又怎么会让其直接被其他类似的奏章给压下去呢。
仔细一看,原来还是这次殿试出去的进士,本该留在翰林院,选择了去地方的陈睿。
修路不还需要专业指导吗?
工部不就是管这个的吗?
一纸文书,请工部对陈知州所提请的修路事宜进行规划和预算,后提交户部,根据工部所提批复。
这一圈转下来,耿大人可不止卖了一个人的人情。
这陈睿是工部郎中的儿子,又是兵部侍郎的外侄,再加上沈家的人情,何乐而不为。
陈德富看着儿子的信以及凑请,抽调人,直接去往徐州进行实地校验。
本该几个月的事情,打算两个月之内完成,时间是有些紧迫。
并且为了避嫌,陈德富并没有参与。
工部尚书关岐嘉直接点名工部侍郎庄姜亲自带人前去,不止把徐州需要修缮的道路测绘以及预算出来,还顺带看看有没有相关的。
也就是说,如果在施工过程中,能够一次性到位的就尽可能的一次性到位。
他们工部的把前期铺垫工作做好,至于后续朝廷能放多少款项,徐州究竟能做些什么,这就不是工部能管的事情了。
反正,他们职责范围内的,他们尽可能的做好。
他们不会想到的是,这次的认真,换来了他们后半生的安稳。
再说帝王在徐州境内,平遥城内,漫无目的的逛了几天,还真就没现乞丐,流民。
他还去慈佑堂看了看,虽然穿的都是廉价的衣服,不过结实耐造,还保暖透气。
吃的也不好,但是顿顿都有,不会让人饿到。
慈佑堂的孩子多些,老人相对少。
除非是动不了的那种,一般能动弹的,都会力所能及的帮慈佑堂的人做一些事情。
让帝王更没有想到的是,慈佑堂的孩子,到了适学年龄,就会送到私塾去读书。
学费都是慈佑堂承担。
当然,私塾先生也会给予一定的照顾。
看到这儿,皇帝不由想到几年前,怀玉兴致勃勃的在京都建了几处慈佑堂,本以为是小孩子家家一时心血来潮弄的。
谁知道,这些年,还真真正正的帮助了很多人。
连逮谁都要喷上几句的御史官员时不时的都会在大殿之上,朝会之时夸上两句。
以前太子还在的时候,乾王时不时的也会受到褒奖。
随着太子崩了,本该一展抱负的乾王反而有了越来越多的批判。
他本以为他偏宠乾王,那是因为乾王自己争气,是乾王确实有那个能力。
他是帝王,是一国之主,他的继承人,需要肩负的是江山社稷,黎民苍生。
所以,他权衡再三之后选择了乾王。
没想到……
喜欢摄政长公主请大家收藏:dududu摄政长公主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