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皇让孩儿说。”朱元璋瞪着眼睛。
朱标舔了舔嘴唇,“依孩儿看,母后的意图,孩儿不知。但孩儿以为,父皇的心意是好的,确实是为百姓着想。”
“父皇推行的定税制度,在孩儿眼里,确实是利民的好事。”
“按照定税制度,日后新开垦的土地不再增加赋税。如此一来,大明的耕地会越来越多,而人口也在增长,但赋税却不会相应提高。”
“这对百姓来说,无疑是有利的。”
朱元璋点点头。
这正是当初制定定税制度的初衷。
朝廷规定的田税额度固定后,大明的土地和人口只会不断增多,这样分摊到百姓身上的田税就会逐渐减少,百姓也会越来越富裕。
到时候朝廷如果缺钱,只需向百姓额外征收些口赋即可,基本不会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这也是大明安定民生的长远之计。
朱标接着说:“父皇对官吏的监管非常严格,凡百姓发现官员有*行为,可以不经过任何程序,直接将官员捉拿,押送到京城问罪。”
“这是大明政治清明的关键所在。”
朱元璋微微点头。
这确实是他的初衷。
然而推行了几年后,却没什么成效。至少这些年,他从未见过有百姓真的把官员绑到京城来。
以前他认为是政局清明的表现。
但现在。
他不再这样想了。
就算他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,但官是官,民是民,百姓又怎么敢真正去告发官员呢?
朱标偷偷瞄了几眼朱元璋,见他并未动怒,便继续说道:“父皇的本意出发点都是好的。”
“只是难以实现。”
“天下的局势并非一成不变。最近寿州发生洪灾,伤亡不少,而国库空虚,只能拨出不到十万两银子赈灾,根本无法维持太久。”
“孩儿曾询问户部,是否能多拨一些救灾款项,户部只是给孩儿看了大明每年的收入情况。”
"总共才三千多万两银子。"
"许多事情早已安排妥当,根本无法再调动更多钱粮,若要增加银子,只能向百姓征收额外赋税。"
朱元璋脸色骤变,明显不快。
朱标垂下眼帘,仿佛没察觉到似的,继续说道:"父皇有时太过急躁,总想独自承担所有事务,为我们后辈留下一个太平盛世。"
"可天下不可能永远按照父皇的意愿运转,如今的大明显得僵硬,有些过于拘泥于旧规了。"
"你是不是也认为我们错了?"朱元璋冷眼看着朱标,眉宇间显露出怒意。
朱标沉默低头。
朱元璋冷哼一声,不悦地说道:"别说了,净讲些我不愿听的话。"
短暂的静默中,一阵寒风拂过,愈发寒冷。
朱标靠近朱元璋身旁,尽管朱元璋面有不悦,却也往朱标那边移了移,替他挡住寒风。
朱标倚着朱元璋的手臂,轻声说道:"父皇,今日儿臣忽然想起了文忠大哥。"
朱元璋神色微滞,长叹一声。
朱标徐徐道:"当年父皇忙于带兵作战时,是大哥带着儿臣,后来大哥受到父皇重视,也开始领军打仗。"
"那时年纪尚小,听地方百姓说大军是义军,就问过大哥,什么是义军?还问他,你们的士兵是否也会劫掠?"
"大哥当时只回答了儿臣几个字,至今记忆犹新:擅入民居者死!"
"自从大哥领军以来,始终秉持这一点,这也是我大明军队能成为强军、劲旅的原因之一。"
"大明爱民!"
"以前我不明白为何大哥如此在意百姓,后来大哥告诉我说,因为他未归附父皇之前,也经历过那样的生活。"
"他亲身体会过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