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置完毕,李伟便带领几人开始整理空间,搭起炉灶。
首先制作碱液,生石灰遇水生成熟石灰溶液,即石灰水。
把石碱投入石灰水中,两者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的碳酸钙沉淀到底部,剩余液体便是碱液(碳酸氢钠溶液)。
另外还需要进行酒精蒸馏,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,剩下的事情就是招募帮工了。
接下来的几天,帮工与货郎们陆续到岗,李伟把帮工的培训任务交给了小青,自己则带着来福对货郎们展开了销售培训。
“我们要卖的东西叫明黄皂,记住这个名字,是当今圣上亲赐的,推销时一定要向客户重点介绍这一点!”
“这种明黄皂去污效果极佳,无论是洗衣还是沐浴都非常适用,来,大家先试试看……”
“还有一种更高级的是香皂,它不仅拥有普通肥皂的所有功能,用过后还能散发出多种香气,但这种香皂的价格较高,只有富贵人家才消费得起。"
关于香皂的事,李伟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继续做下去,毕竟利润可观,但他并不打算大规模扩大生产,毕竟这类奢侈品本来销量就不大。
李伟先让这些货郎自行体验产品,掌握其功能并学会技巧性的销售话术,然后向货郎们详细说明了具体的激励措施:
“我已经让来福给你们说了,每天一百文,一个月三贯,此外还有提成,卖出的货物按总金额百分之一提成奖励,只要你有能力,卖得越多赚得越多,上不封顶!”
底下货郎们听了之后十分兴奋,单是一个月三贯的工资就已相当不错,一般人的年收入不过二三十贯,即便是车夫等技术工种也只有三十贯左右,他们只需走街串巷售卖商品,便能得到如此高薪,还有提成,简直如同天上掉馅饼般幸运。
“东家请放心,我们一定全力以赴,确保把这肥皂卖满全城!”
货郎们卖力地喊道。
“行了,够了,以后别再叫我东家了,叫老板就行。"
李伟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老板。
随后,李伟开始部署具体的销售计划,他没有店铺没关系,可以效仿后世的做法,给各个店铺供货,虽然初期需要垫付成本,但只要占领市场,以后有的是机会盈利。
“大家听我说,去这几个地方,挨家挨户找附近店铺洽谈,告诉他们我们的商品可以赊账,不用他们付现钱,卖出去的话他们提三成利润,卖不出去我们负责退货,让他们连一文钱都不用花!”
李伟着重提到了铺货的重要性。
如果直接向别人借用店铺售卖商品,店主可能会觉得吃了亏,但如果说是将商品赊给他们,卖出去他们赚钱,卖不出去则与他们无关,这样情况就不同了。
当前的店铺经营者不像未来超市那样便捷,超市一开业就会有供应商主动上门铺货,而现在这些店主只能自掏腰包低价购入商品,再高价卖出赚取差价,但这样的经营模式风险很大,一旦销售不佳便可能亏损。
而像李伟这样提供铺货服务,则可以免除店主的后顾之忧,他们只需关注店铺租金和员工工资即可,对自有店铺而言几乎无需初始投资。
李伟坚信这种方式一定能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铺满市场。
然而,这一策略也存在一定风险,比如需要自己承担货物的成本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欠款问题。
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采取“少量多次”的原则,起初只供应少量货物,并保持每天拜访一次的频率,对于未能及时结算货款的情况,则逐步减少供货量直至停止供应。
只要自己的商品畅销,就不必担心店主拒绝接受。
至于其他商家,目前市场上只有李伟与朱元璋掌握着香皂和肥皂的独特配方,他不相信负责皇家店铺的太监敢擅自为皇帝赊账给他人。
即便他们发现并上报皇帝,待得到批准后再行动,那时李伟早已占据了周边市场,除非对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条件,否则想要争夺市场份额并非易事。
李伟选定的目标铺位均位于皇店附近,在他的带领下,货郎们携带样品逐户走访进行推广。
------------
起初,货郎们向店铺老板提出免费赠送商品,售出所得归店主所有,未售出的商品可退回,且无需支付任何费用。
老板们初次听到此提议时普遍持怀疑态度,认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很可能是个骗局。
思索片刻后,李伟召集货郎们集思广益编写了一段故事,将朱元璋到访时发生的事情稍作修饰,使其听起来更像是英雄事迹,尤其是提到朱元璋命名刚出炉肥皂的情节,务必采用震撼人心的叙述方式,诸如惊讶、意外之类的词汇。
随后,货郎们按照编好的故事生动地讲述给老板们听,并反复承诺绝不会收取分文费用,通过多种手段终于取得了成效,各店铺陆续开始试销李伟生产的香皂和肥皂。
之后,李伟又突发奇想,为货郎们统一定制了带有“明黄商会”标识的工作服,十余人身着统一制服穿梭于大街小巷,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