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桂枝脸上的神色轻松了些许,手上却是抓得更紧了。
李步蟾抬头,天色不早了,他狠了狠心,去掰蒋桂枝的手指,“桂枝听话,我不让你担心,你也别让我担心,好不好?”
“嗯!”蒋桂枝松开手,带着重重的鼻音,努力扯出一张笑脸,“在外头多吃饭,春捂秋冻,不许脱衣服!”
“谨遵号令!”
李步蟾有些搞怪地叫道,又伸手拭去女童脸上的泪痕,“别笑了,比哭还难看呐!”
蒋桂枝“噗哧”一笑,轻轻锤了一下,“快走吧,我在这里看着你走!”
李步蟾点点头,正了正肩上的褡裢,转身大步而行。
蒋桂枝抱着一根楠竹,小脸贴在竹节上,两行泪水沿着竹节淌下来,弯弯曲曲的,一直淌到竹根,淌进了黑色的泥土中。
李步蟾不敢回头,越走越快,他也怕自己会哭出来。
他并不觉得羞耻,这个前世几乎消失的功能,在这一世能够重新拥有,他反而觉得很庆幸。
一路疾行到了码头,前方的草市已经有了不少人,各种架在小车上的吃食,发散出诱人的香气,让准备登船的行人驻足。
一个瘦削的少年郎手里捧着两张油饼,向着沙湾方向张望,突然扬起右手,大声喊道,“步蟾,这里!”
李步蟾抬头,脸色一喜,疾步走了过来,“大兄,劳你久候了!”
这是刘诗正的长子刘敦书,前几年还是墩墩实实的,这两三年猛地抽条,成了风中杨柳。
刘敦书递过来一张油饼,坏笑道,“是不是家里的小媳妇舍不得松手啊?”
“咦,这饼味道不错!”李步蟾接过饼咬了一口,又抬头看看天,“今天天气也不错!”
被李步蟾一引,刘敦书也抬头看天,这会儿天上的云层一片加一片地叠起,宛若铠甲一般,更有一片斗大的云飞到中间,跟那些铠甲挤作一团,如遮似闭,将想出头的太阳死死捂住。
这叫天气不错?
刘敦书笑着拍拍李步蟾的肩膀,“快开船了,到船上再说。”
从小淹到县城,水路七十余里,每日一班,辰时正刻出发,申时方至。
刘敦书跳上船,再伸出手,李步蟾走过跳板,拉住刘敦书的手,跳了上去。
河水荡漾,客船也跟着摇晃。
脚下的客船有的像《清明上河图》中的客船,船体宽大,船头甲板上有凉亭,进入船舱,两侧的窗户挑起,由于航程不远,舱内没有床铺,只有一排排的条凳,两排条凳之间设一张几,很是简洁。
坐船的人不多,三三两两的,能坐三四十人的船舱,堪堪坐了一半。
刘敦书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,让李步蟾坐在里头,他再在外侧落座。
坐下之后,刘敦书拿出一张纸,展开是一个棋盘,“闲坐无趣,咱兄弟好久不曾对弈,正好手谈一局。”
他转身去拿棋子,却被李步蟾按住了,“大兄,钱思公读书未尝顷刻释卷,坐则读经史,卧则读小说,上厕则阅小辞,现在行舟河上,正是读经史之时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