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说着将纸呈上,小声解释道:
“这首词不知何人所作,但已传遍场中。看过的学子无一不受到影响,无从下笔。”
文关敬接过,眉头微皱,但只一瞥。
眉宇便不由的舒展开来。
只感觉自己的眼睛像是吸在了纸张上,
待读完通篇,竟久久没有开口说话。
他指尖在词末轻点,想要寻找本词的作者。
翻来覆去,却发现纸上没有署名。
只是在末尾处有一道极小的印记。
单字一个辛。
“辛?我们庆阳府似乎没有这号人物啊。”
文关敬略微思考了一下。
看着台下的众人开口道:
“此词。。。。。。当为此次文会之首!”
随后他放下词,抬起脑袋看向台下众人,缓声道:“诸君,我本意为诸位设一道文试,却不料先有一词,已经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,诗会尚未终,却已有真章在前。”
台下学子无不低头,只要有一点文学鉴赏能力的人,都不敢开口自己可以做词做得比这首好。
“若有人知此词作者,还请告知。”
文关敬又道。
这时,刘儒起身拱手:
“回大人,此词出自之前进入酒楼的一位客人,周兄曾经想和他比试。那位客人最终作出了此作。我等亦未曾问名,只知其面目清冷,身着单薄,身旁跟着一位年轻的女子。”
“客人?”
他低头沉吟,似乎在思考之前是否见过,片刻后才重新抬头,面色一肃:“既然此人不愿留名,那我等便不勉强。但此词之意,足以当做榜首为各位所借鉴。”
他顿了顿,语气变得更加的严肃,对着台下的一众学子道:
“诗词之道,从不在争胜一时,而是长期的学习,经历得到的感悟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。诸位在以后切记要以真为实!”
说罢,他缓缓起身,面朝众学子一礼:
“今日以愁为题的词,当以此词为首。其余辞章,皆作次序。”
此言一出,场中鸦雀无声,一众学子面面相觑但没有人做出反驳。
他放下手中茶盏,朗声道:“方才那首‘愁’字词虽好,但我们的词会既开,岂能因一首佳作便自弃笔墨?各位皆是少年英才,莫非只学了几句便惧前贤?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全场,“那吾便该此词题。此番不作‘愁’,改为‘春风’。”
听着台上文学政的话。
底下原本低落气氛顿时为之一振,许多学子振作精神,提笔思索。
这次可没有前人的朱玉在前。
自己自然可以大胆创作。
这样看来。
“春风”比“愁”意更为宽泛,能写景、写情、写志,甚至借春风喻仕途、喻家国。比起前题,确实容易出手许多。
许多浸淫词句多年的学子已经胸有腹稿。
纷纷开始作答。
诗会再度热闹起来。
与此同时。
楼上酒楼之中,王昭手里正举着点心,一边慢悠悠地咀嚼,仿佛下面说的不是他一样。
洛清芷侧首看着一边的王昭:
“你就不下去?”
“这与我何干,我留下的名字可是辛,这等殊荣应该是辛公子的,可不是我王昭的。”
王昭耸了耸肩。
洛清芷无语地看着他,但心里也有一丝佩服。
这等殊荣,能在整个府城扬名的机会他就这样放弃了。
应该说他不中名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