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二期报纸发售前,张允修便告诫余象斗,若是这群徽商前来,千万不要给好脸色。
起初,余象斗还有些奇怪,徽商在京城虽算不上数一数二,可终究还是有头有脸,寻常官员,他们都能不给面子。
张允修如何有这般自信?
可《议改土归流》出来后,余象斗终是明白了。
自朝堂风波后,京城上下谁不想知道,能让朝堂诸公失态的文章,到底如何?
有了话题性,便有了流量。
一时间,报纸从三万销量,一路飙升至七万十万。
不单单是京城,北直隶南直隶的许多商人,都闻讯前来购买《万历新报》兜售。
京城一份报纸五文钱,卖到南直隶便可翻上几十倍。
如此便可见,《万历新报》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了。
自此后,原先还尚且高傲的商贾们,顿时闻风而动。
他们犹如苍蝇一般,朝着《万历新报》这块肥肉前赴后继。
但凡行商之人,都能够洞悉。
这《万历新报》背后蕴藏的商机。
若能够在上刊登所谓“广告”,就并非单纯的增加销量那么简单了。
京城内的巨贾们,缺的是那区区销量么?旗下的茶叶、丝绸、酒楼,一年的盈利甚至可能破万。
他们缺的是口碑和曝光度!
君不见,瑞锦丝行仅有四分其一之版面,通过三期报纸的推广,便已经深入人心。
春江水暖鸭先知,商贾们对于民间风向可太敏感了。
这些日子里,寻常百姓口中讨论的,不是报纸上头的话本轶事。
便是说今后若是发达了,定要去瑞锦丝行买丝绸,为自己做一件衣裳。
那才是京城最好的丝绸行。
平民百姓,买不起丝绸?买不起才是最好的!
王公贵族们,要的就是这份名头和排场!
若是没人认得他们身上丝绸乃是瑞锦丝行,谁又能知道他们大富大贵呢?
其中的影响,岂是一些银钱可以衡量的?
口碑!声量!这才是长久之计!
如今,《万历新报》更是得到了朝廷认可,再无后顾之忧,更是为其镀上了一层金子。
商贾们能不着急么?
。。。
张允修走到堂上,看向了一脸谄媚的王世顺,又转头对余象斗说道。
“余坊主,跟你说了多少次,对待客人要有服务意识,王东家说得没错,出来做生意都是为了银子,意气用事不可取。”
余象斗欲言又止,他心中那个委屈。
大人。。。。。。不是你让我不给好脸色的?这会儿倒是怪起我来了。
“来来来,诸位东家都坐下坐下说话。”
张允修大咧咧地坐上首座,伸出手示意众人落坐。
“不敢不敢。”王世顺见张允修来了,脸上笑出了褶子,整个人显得更加恭谨,腰都快弯到了地上。
“有大人这句话,小老儿倒也安心了,不知这头版能否。。。。。。”
听到此言,张允修眯起眼睛打量对方说道:“王东家是否误会了,我只说做生意,可没说非要卖‘广告’。
再说了,如今《万历新报》火爆,谁都想分一杯羹。
王东家愿意花多少银子来买呢?现在可是另外的价钱了。”
这话锋的突然转变,差点让王世顺闪了腰。
他前次就有了感受,张允修绝非个可以糊弄的富家公子,所以他也是有备而来,拱拱手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