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要我说。。。。。朝堂上鼎鼎有名的人物。”
听到赵睿此话,周氏扶额说道:“那张士元如今也是鼎鼎有名的人物。”
显然周氏这个鼎鼎有名,跟赵睿的鼎鼎有名是完全不同的意思。
周氏嘴上这样说,可手上还是将赵睿手中的图纸,拿过来端详了一阵。
可她这一看,竟再也挪不开眼了。
周氏紧紧皱起眉头说道。
“这画的是什么?”
“飞梭!”赵睿憨厚一笑说道。“张大人也是个懂纺织的,这飞梭若是能够造出来,咱们织布的效率增加一倍有余,也并非是天方夜谭。”
可周氏又看了两眼图纸,却不以为意地说道。
“而今市面上,想要改良纺织工艺的人还少么?都是些落榜的读书人。可成的又有多少?
这图纸构思确实巧妙,可缺了诸多细节,若想要真造出这飞梭,定然要花不少功夫,尚且还不一定能够成功。”
赵睿却是很乐观:“娘子放心吧,事在人为,咱们试试又何妨?届时有了这图纸,织布也事半功倍,花出去的钱也能够赚回来。”
“别想着赚银子了!”周氏叉腰生气说道。
见丈夫还是乐呵呵的样子,她又无奈叹口气。
“先莫要管什么‘飞梭’,咱们暂且勒紧裤腰带,将首辅公子的事情办好了,也算是能在首辅那边赚点情分,今后想在京城行商,也方便一些,这才是正途!”
周氏的想法,乃是明朝时期大部分商贾的行商逻辑。
工艺?商品质量?
这些都不重要,最为重要的是,先跟朝中的大臣们打好关系,有了这份情分在,干什么都能够赚钱!
可即便是这样,在周氏看来,张允修还是个胡闹的官宦子弟。
那十万个用麻布制作而成的面罩,做出来真有人会买么?
无非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官少爷,对于行商的拙劣幻想罢了。
简直糟蹋钱啊!
看起来,对方并没有要出这份钱的意思,周氏也只能是打断牙齿往肚子里面吞了。
等到妻子闷闷不乐的离开,赵睿独自一人,拿起了那张被妻子嫌弃的图纸。
他目光灼灼,凭着自己的经验,找来一张纸工工整整的临摹下来,还添上了不少标注。
赵睿呼出一口气,将这图纸小心翼翼地折叠收好,下定了什么决心似的。
。。。。。。
今日要去国子监。
早在几天前,皇帝的旨意便已经到了。
张允修拖了好几天,终究还是选了一个“黄道吉日”,乘坐马车前往国子监。
明朝分南北两监,京城国子监位安定门内的街巷中,坐北朝南。
张允修到达国子监的时候,尚且还未过卯时。
下了马车,远远便可望见高悬“国子监”金漆匾额的门楼。
来往行人路过之时,看向门楼,眼睛中总是带着些憧憬和向往。
对于普通人和儒生来说,国子监无疑是他们心中崇高的灯塔,代表着明朝最高学问聚集之地。
将“入监历”递给门吏的时候,对方多看了张允修两眼。
主要是因为,在皆穿襕衫的监生人群里头,这个小子竟然穿着一身青色道袍。
明朝时期穿道袍并不鲜见,毕竟从太祖朱元璋一直到世宗嘉靖,都对于道教十分推崇。
特别是后者,自己便是个道士。
可现今大明,穿着道袍的大都是文人雅士,朝堂诸公私底下也爱穿道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