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日照小说>门阀之上结局 > 第86节(第1页)

第86节(第1页)

秋霜驱雁,秋雨成虹,先前那一场浓云汹涌,连同大漠朔风劈斩而来,雨下的爽快,去的亦爽快。

秦州分州之议终于在王济上书的次日搬上了台面,此次出面的却并非陆昭、王济抑或彭通等世族门户,反而是寒门出身的魏钰庭。

议事之日,尚书与中书而省各自云集,以陆昭为首的中书头一次在阵仗上没有输于尚书台。自杜绝固辞不受与征辟不就的诏令下达后,那些清望旧姓的老人们也纷纷回到了中书省,拿下了仅有的三个中书侍郎中的两名空缺,另有给事中等职。而最后一个中书侍郎的位置,在元澈的几番思量下,还是交给了魏钰庭。

今时早已不同往日,既然这些誉满关陇的清望人家成为了陆昭的掾属,那么魏钰庭再与这些人并列侍郎,也能共享荣光,至少在资历上,已经可以与这些人平起平坐。只是魏钰庭这数月来并无事功,中书侍郎乃是清贵之职,以此特诏擢升,实在是难以坐稳。所以在魏钰庭出任中书侍郎之后,元澈便把秦州分州事宜交给了他。

陆昭虽为中书,但秦州分州涉及陆归,算是半个家事,须得有人替陆家出面。此事成则得望,不成则立威。对于以寒门见幸的魏钰庭来说,永远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
魏钰庭早已提前抵达议事的殿宇,在偏殿等候时,把准备的说辞与思路疏理了几遍。这一场议事对于他来说格外重要,可以说是以中书侍郎的身份来行中书事,日后是否可以进望令、监,此次议事便是一锤定音。

行礼后,众人依次序列坐,魏钰庭慢慢展开手中的帛书,余光越过繁纹绣采装裱,最终落在了时服素袍的中书令身上。院外,一滴雨水跌落于盘盘而缠的蛛丝之上,这是寒门对于门阀深网最深的一次试探。

第199章庭议

元澈目光扫向下列百官,今日千石以上、中枢两台、州刺史别驾悉数赴班。他明白此次分州之议会触及几乎整个西北的利益,对于自己来讲,此次的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,反而是在分州过程中各方的反应与表现出对未来的诉求,才是他需要关注的地方。

对于陆昭来说,也同样需要这件事付与庭议以作讨论。诚然,她已是凉州与益州世族所承认的魁首,但是以陆家的实力底蕴,仍不足以制霸整个西北。实力不具而强求独断,在熄灭盟友的尊严与存在感的同时,亦是将其划向对立之地,半分好处也无。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,陆昭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家的制约,在借助强劲之力而崛起的同时,也终会为这股力量所束缚。

而分州之议要讨论的并非分与不分那样简单,讨论内容至少要分有无、大小、界定三方面。因此议事日期暂定为两日,且为免议程过长,中间还会稍事休息。在数日前,陆昭也以为避免庭议太过冗长纷杂为由,免去了各太守入台。只不过陆昭还有更为难以道明的理由,州与郡的沿革划分本就暧昧。如果魏钰庭执意引经据典,未免太过敏感,不如化繁为简,也无需引起世族更多的内耗。

魏钰庭既列在前排,立于太子左侧,此时却没有立刻发议,而是笑容和煦看向陆昭道:“此事涉及中书家事,不知中书是否需要回避?”

陆昭却微微一笑摆手道:“世人皆有私心,孔孟也概莫能外,我又何必为公近伪?居山川之远,虽可以避物议,却又何尝不是忝居高位。既不受分毫之赏,亦不担寸丝之责,此非为政之道。”

魏钰庭想要把她从此次议事中剔除,那是门都没有。分州看似是整个凉州利益最终推向的一个结果,但是在分州的细节上也会涉及各方未来的发展。即便陆家现在是西北世族的领袖,但是在本土利益问题上,也只能自家人为自家人说话。一旦自己为避物议、保清名而离开,那么西北世族自成一片散沙,在随后的细枝末节中互相攻伐,进而被魏钰庭与太子利用,分化瓦解。

元澈强忍住笑,他第一次听人能把举事不避亲背后的大道理说得如此冠冕堂皇。然而反过来想,若陆昭真甩手不参与了,那么后续会往哪个结果发展,他根本无从预判。甚至如果陆昭愤而离开行台,投奔安定的陆归,那么整个西北世族在行台便无秩序约束,届时还不知会引起怎样的动荡。因此他静静地看向魏钰庭,道:“无妨。”

魏钰庭会意颔首,停顿片刻后,朗声开题发议:“天下九州之论,始出《禹贡》。至两汉之际,州属仍为监察区域,并无行政之权,是以郡守虽为两千石,而刺史却为六百石。因此,单独立州,亦或是仅立郡,使车骑将军或兼掌数郡,或任职刺史,种种方向,臣以为借可商榷。”

听至此处,陆昭微微抬首,寒湛的目光如轰然而迫的冰山,在一片深邃与冰冷中,映照出了新任侍郎锋利的攻势与浓浓的恶意。

魏钰庭此言,并没有在是否立州上做文章,而是很聪明地在默认可能立州的前提下,试图在立州方式上撕破一个口子——既然刺史郡守均为两千石,那么又何妨让陆归仅领监察之职,而让诸郡直辖于朝廷呢?

州的行政概念,乃是汉武帝时期才有。汉武广开三边,扩展疆域,新增二十余郡,致使朝廷直辖郡有百数之多。因此汉武帝设立十四部监察,京畿由司隶校尉部统辖,其余郡国则分属十三刺史部,至此,州刺史一职登上历史台面。以六百石监察两千石,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颇为有效,郡太守大多能够恪尽职守,奉公守法。这虽然是制度上的胜利,但也透露了极重的统治者对行政仅控制在二级分层的集权欲望。

此言一出,受威胁的自然是刺史们。如今若秦州分州施行这种朝廷直辖郡、郡直辖县的二级统治法,那么自己的地位便是与郡守平起平坐甚至还要不如。至于本土话语权,那就更岌岌可危了。然而这种威胁却非来自于寒门与皇权,却是来自于原本居于自己麾下的那些郡守们。譬如彭通,若秦州施行此议,只怕他离开行台之后头一件事,便要在陇西天水两郡动手,削弱祝雍、刘庄二人的力量。

魏钰庭这一提议可谓阴狠,由此便可挑起世族内部的斗争。而太子所辖的金城郡,目前看来就是在为这种二级统治架构打了个样子,现下金城基本维持稳定,魏钰庭此时提出这个议案,可以说是水到渠成。不过魏钰庭也是深恨,若是能让诸位郡守列坐于此,场面便对自己更加有利。只是陆昭到底防到了这一手,免去太守入台,不然此时场面不知有多精彩。

魏钰庭言毕后,彭通、王济与王谧等人都是深恨,目光灼灼望向了他。王谧脑海中飞速思考,试图引经据典,打败这一番言论。王济则对身后一众僚属暗暗使眼色,虽然益州毗邻边境,对于此议尚可无视,但是这些关陇世族却要好好想想这一番唇亡齿寒的道理。彭通在地方任职日久,试图援引地方案例,以期阐述刺史行政的诸多好处。

王谧先得辞令,也就率先发言:“两汉之中,刺史的地位也有所反复,虽有时六百石,也有时两千石。西汉两度易名刺史为州牧,乃是用《尚书·尧典》,此为正论。之后东汉虽有沿革,最终也是归于两千石以终,刺史一职,贵同九卿,实非郡守可比。”

王谧言落,便有寒门执政者立刻站出反驳:“王莽新朝,三国并起,刺史数次改名为州牧,虽是权柄下移,然而岂非神州崩裂之肇始?”

魏钰庭终究沉稳些,神州崩裂之肇始,这个打击面实在是太大,无异于将在列与为在列的各州刺史一概论为篡权谋逆刘焉、公孙瓒、袁术之流。因此他连忙站出作以补充道:“如今北凉州、益州、荆州等地乃是边境,事从权宜,效州牧故事并无不可。如今秦州乃是良治,既如此,一兵之籍,一财之源,一地之守,又何妨人主自为之?”

彭通此时已将援例疏理好,也就见缝插针道:“虽不妨人主自为之,但仍有个例,仍需考量。车骑将军治安言明,前任王太守抚民有方,至此秦州可称良治,然而良治与良治亦有不同。如今南人北渡,北胡南下,安定已非中原旧人居所。其控扼河水,四塞羌胡,因此杂居、侨居者颇多。自前朝以降,以侨而立郡立州不乏少数,致使本土居民与侨民安分自处,方有大安。车骑将军身为皇戚,曾统御羌胡部众、北人部众,又兼具南人背景。若有如此人望,如此能力,上不得亲力为政之实,只怕秦州即便得立,也不免损失人望,流失人才啊。”

所谓侨州郡县乃是自晋朝而始。西晋永嘉之乱后一百五十年间,自河水中下游起,北人大量南迁至淮北,甚至过江而居,其人口已有九十万之众。除了平民百姓,其中有大量的宗族部曲集体迁徙,东晋司马睿与一同过江执政的王导等人为了安抚这些侨民流民,以及争取侨居世族的政治支持,变设立新的州郡县的行政区划,并以原住地为新政区来命名。

如今南人北渡的情况虽然不似前朝之盛,但是由于安定在凉王入侵前受过深层的清洗,此时南人与羌胡占据的比例仍然颇重。如果单论安定人心与政治吸纳来考量,陆归执政秦州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。

王济闻言也立刻称是:“强分凉州单立秦州,已是分割广袤旧土而成狭小之地。体量怎能与汉末之刘焉、袁术、袁绍等相较。即便是有其土地,有其人民,有其财富,又有其甲兵,实在不足以割据一方而成王事。况且车骑将军勋爵显贵,却单督一小州,落在天下人眼中,也未必称善。”

王济言罢,寒门出身的张沐立刻站了出来:“尚书令此言可是要行报功酬庸之举么?”所谓报功酬庸乃是刘宋之后南北两地常用的封赏手段,既是朝廷财力薄弱,于是以分州来奖赏有功将领。“尚书令此言看似有理,实则难立。分州本为地方利益之考量,怎可因人事而分?如此为之致使百室之邑,便立州名,三户之民,空张郡目,实乃朝廷弊病,尚书缘何不查?”

然而未等王济回答,张沐便继续发难道:“秦凉分州,乃为民生。谨按《安定郡图经》境界,原凉州土界遐远,因此,令尉难治,穷诘奸凶。督邮追案,十日乃到。逮捕证验,文书诘讯,即从春至冬,不能究讫。太守行桑农不到四县,刺史行部不到十县,致使凉州疲敝,地方豪强各自为政。如今凉州三分,使广袤之地各有所治。而北凉州与南凉州、秦州上下殊俗,情性不同,自然也要再度分划。此举非是为车骑将军一人而为之,乃是为西北万民而为之!”

王济曾任益州刺史,中枢、地方俱有履历,面对一个小辈寒门如此正义凛然的回答,笑容中不乏嘲讽。他倒是不相信这个绿衣小官能有怎样的见解,即便有所见解,以他的资历也可以寻找出各种破绽来击败对方,因此引诱性地问道:“你既言此,必有大计,又何妨教我等一二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