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日照小说>七零之家里有个农贸市场糊涂 > 第241章(第1页)

第241章(第1页)

这三轮车看着普通,可一直到二零一八年,都还有很多人用。

主要就是这玩意便宜又好用,装什么脏东西也不会心疼车子,在农贸市场那边,最是常见了。

于是,半年过去,研发部这边,直接交出三款不同的三轮车设计图册,车子的大小、动力、载重、耗能等等,都有区别,适用于不同的商户或者农户,其中有一款,最适合买不起店面但又想尝试做点生意的,这么一辆小三轮,只需要四千左右。

比起轿车,确实是便宜多了。

新的三轮车一推向市场,居然引起了抢购,可见这几年做小生意,赚了钱的人并不少。

看到这个盛况,肖倩倩一时兴起,让销售部的人再去调研一下市场,如果有比三轮车更小的机动车,价格也会便宜一些,看哪些人会购买。

结果出乎人意料——如果价格能压在两千以下的话,部分普通的工人家庭,都有意愿购买。稳定收入更高的一些干部家庭,意愿更加强烈。

有了这个结果,肖倩倩跟萧鑫两人分别带队,一个改进边三轮摩托——也就是俗称的侉子,这种摩托车在二战时期就出现了,肖倩倩再做这个的目的,是提升它的性能、降低它的成本,让普通人攒攒钱也能买;另外就是做普通的摩托车,一种威猛型的、一种轻巧型的,分别适合跑郊区和城区。

边三轮做出来,价格被控在两千五以下,考虑到运输成本,不同地区售卖的价格有些许浮动;普通摩托,可以轻松坐三人的威猛型,要两千块,轻巧型只能坐两个人,但价格更低,只需一千四。

家里不止一个人上班,每个月都能攒下百多块钱的,看到这些摩托都动了心。

可惜八一厂产能有限,以及国内燃油能源的消耗,需要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所以流向市场的摩托,也不算多。人家想买,不止得想办法弄到专门的摩托车票,还得抢购。

买到摩托的人家可有面子了,骑着摩托上下班,或者带老婆走亲访友,便利得很。

小打小闹地做完这些,肖倩倩又把研发部打散重组了一次,分成好些研究团队,每个队伍,有一个组长跟副组长协同带领。

现在光是正式工的研究员,都有将近两百号人了,八一厂在八三年收并了位处南市的一汽厂,那边的优秀技术员,也被肖倩倩挑挑拣拣,弄了不少到研发部门。再加上每个研究小组,除了主力成员,还有打下手的新人,所以总数量就有点多。

原本跟着肖倩倩的老一批成员,被分了不少出去,带着部分新人,独立做发动机、玻璃、电池、合金、高分子材料、轮胎、汽车系统的研究。

至于原属于一汽厂的许多技术员,被肖倩倩挑出最优秀的一批,“你们跟着萧鑫,再细分成三组,分别做更安全、性能更稳定的小卡车、大卡车、重卡。”

现在国内不怎么缺做卡车的工厂,可他们做出来的卡车,无论是外观、还是性能,都不够优秀。现在有了一汽厂这批技术员的加入,刚好恢复八一厂早些年叫停的卡车业务。

“剩下的,也分成三组,跟着我做私人小轿车、小皮卡、商务车。”

这么一分,办公楼也基本上被安排满当了,大家各司其职,有了研究基地的范儿,门牌更是被修改成了“八一厂研究所”。

徐市、威省的领导,时不时就带着一些商人、或者投资人过来访问,只是不允许他们接触核心的研究罢了。

京城那边也有领导人来视察过,还让研究所上了新闻呢,可让家里几个孩子得意坏了。

“我以后要做更大的车子,卖更多的钱!”十五岁的肖筱,有勇气、有野心、更有实力。

她借用爸妈的东西,都能自己造出等比例缩小的汽车模型了。

127[]

八一研究所的成员,在不断招新、培养,其中一半的人,最终被输送到率属于八一旗下的不同工厂去。

为了拉动其他一些省的经济,上面很重视八一这种产品多的集合式工厂,像是发动机厂、模具厂、玩具厂、玻璃厂、汽车厂、以及后来又组建起来的材料厂、油漆厂,都要到别的省开分厂。

爸爸肖毅所在的收音机厂,更是为了满足大量的国际订单,在方便运输的沿海城市,开了十家分厂。原本收音机厂只在徐市,名字就叫徐市收音机厂,但要去外省开分厂,领导们商议之后,同样为收音机厂冠上了更容易识别的“八一”品牌。

而且,基于原来收音机厂的基础上,肖毅还领头做了p3、p4、p5、彩色电视机、移动电话、台式电脑、移动电脑,这些产品是由不同工厂组装生产。这一系列产品的核心技术,都有属于华国自己的专利,比较保密的零部件,是在军事化管理的工厂内生产的。

刚开始肖毅还是在收音机原厂做总工程师,带徒弟以及其他技术员们搞研发。后来国家给厂子全部冠名八一,这些原属于收音机厂的开发型技术人才,干脆就被调到八一研究所去,跟肖倩倩他们一样,在更优渥的环境里,专心做研究了。

这么一来,其实两边算是合并了,抛弃了“徐市”这个不便记忆的名字,以后都是“华国八一集团”,集团最上头有三个国家级别的领导人监管,然后又有原本工厂的实干派管理层,组成一个至少二十人的管委会,管委会成员可以延迟到六十五岁之后才退休,同时有其他实职。

下属的所有工厂,厂长的干部级别,基本等同于或高于县长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